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6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学类] 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及组织管理研究

[复制链接]

8005

主题

8005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409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21:2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是一种整体性的、结构性的和加速性的社会结构性变迁,它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和人们的利益结构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重大调整。这对一个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和习惯于平稳的生活方式的社会成员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和挑战。因此,由于社会转型造成的心理压力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和健康问题[1]。
在这个大背景下,为适应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的管理体制也进行着改革。大部分昔日安于清贫、潜心教学和科研的高校教师,现在不得不面对各种新的挑战。众多的研究表明高校教师正承受着严重的心理压力。对全国72所高校教师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4.6%的教师感到有心理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2]。还有研究显示高校教师中有81.7%感到心身劳累不堪,45.4%的人有换工作转岗位的想法。心理压力已对高校教师的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有研究发现高校教师中约有61.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普通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3]。2005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的一项800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2.2%的教师反映压力大,教师生存状况堪忧。近几年来,高校教师中屡屡出现“生命透支”和“英年早逝”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4]。在痛惜中,高校教师俨然已经成为了学术制度下的“弱势群体”。
一、        压力的概念和认识
每个人都在谈论着压力,每个人都在承受着压力,那么,什么是压力呢?似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各有各的说法。压力最初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直到20世纪初,医学界才有了压力的概念,著名心理学家Selye将压力定义是环境中的刺激所引起的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即我们常说的应激【5】。Cannon将压力定义为外部压力事件的刺激作用,个人关系、工作和经济状况等生活变化都会形成压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Lazarus 和Folkman 认为压力不单指外部刺激事件,也不单指机体对其的反应,而是指个体对环境认知评估的的动态过程[6],目前多数心理学的压力研究都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压力”概念的。还有人专门针对教师给出了一个压力的定义,认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经历的不良情感,如紧张、挫折、焦虑和沮丧。【7】
压力本身并不是坏事,它也有积极的有价值的一面,适当的压力往往是一种动力,如增加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满意度等,在组织行为学上通常认为,压力与工作绩效呈倒U型关系,也就说随着压力感的增加,工作绩效会逐步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一个拐点,这时候工作绩效最高,如果再对个体施加过大的压力,就会导致工作绩效的迅速降低,导致旷工和消极怠工、玩世不恭和缺乏责任心等[8]。
压力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导致健康状况的破坏,包括心理的和生理的。这已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了。压力感能使人们新陈代谢出现紊乱,以及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癌症、关节炎、呼吸道疾病、溃疡、大肠炎等各种疾病。有研究显示,持续不到1个月的严重压力与患感冒的概率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但那些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慢性压力就会导致患病率的显著升高【9】。压力还可以导致心理上的一些疾病,如紧张、焦虑、情绪低落甚至自杀等反社会行为。
二、        教师心理压力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内外关于教师心理压力研究,从7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增多,90年代至今全面深入,取得了大量成果。很多研究表明,教师是一个工作压力很高的职业,过高的压力会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后果。
(一)压力带来的不良后果
1.    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过高的压力对教师的健康会带来了严重威胁[10]。 Travers 和Cpooer在他们合著的《Teachers and Pressure》一书中对教师的压力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严重者可谓“心力憔悴(burnout)”[11]。和普通人相比,教师处于一种心理紧张和工作不满意的高危水平。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ead Teachers在200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40%受访者在过去一年因为压力问题去看过心理医生,20%认为酒精摄入过多,15%的人认为自己的酒精依赖者。在国内也有很多研究显示了类似的结果,如广东省教育工会2002年9月份的一份涉及19所高校8417名教师的调查发现,广东省高校教师中有7成处于亚健康状态。范存欣等研究显示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43.90%,以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多梦、休息不好、记忆力减退、焦虑及注意力难以集中等为主【12】。
2.教师的流失
压力被认为是优秀教师不断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美国1998的统计显示,有1/5的教师离开了学校去寻求其他的工作【13】。Cadre研究发现,那些承认可能要在今后两年内离开教学的教师比他们没有表示离开的同事承受着更高的心理压力的水平,这些潜在的跳槽者显示了更多的情感疲惫、个性丧失以及工作的完成能力【14】。为了弥补不断流失的教师,政府为培训新教师需要支付了一大笔费用,因此,Merrow认为以培养新人来解决教师短缺问题是错误的想法,而应该想办法留住教师,因为教师的交换过于频繁不但会影响高校科研的连续性,学生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而降低教师压力是留住优秀教师的最好的办法【15】。在我国,高校教师流失的现象还不是很严重,但我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3.旷课和怠工
组织行为学研究认为过高的压力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绩效,以至于出现矿工怠工的现象,在教师中也不例外。Gaziel研究显示,由于过高的压力,每年教师缺课的天数以及提前退休的人数都在不断的上升的现象【16】。还有研究显示,由于压力的不同,两个地区的教师的缺勤天数也具有显著性的差异【17】。旷课只是工作绩效下降的一个极端,在教师队伍中,更多是因为过大的压力而形成一种消极的心理,上课缺乏激情,教学效果下降,甚至出现和学生关系紧张的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于教师心理压力的形成原因国内外已有不少文献报道,涉及到宏观的社会环境和组织管理、微观的个人的认知、心理承受力和压力管理策略等方面。有研究显示了教师心理压力的年龄、性别、婚姻和家庭结构的差别[11,12]。Fong对护理教师的研究显示“心力憔悴”明显相关于工作需求和时间压力,而社会支持则有助于缓解“心力憔悴”[18]。有人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压力,显示日本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不在于“学术评估”而在于“时间制约”问题 [19]。在我国,许多学者也对教师的压力源作了一些研究和探讨,如大多教师都面临经济的压力,教学科研的双重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社会责任的压力以及个体的因素等等,这些本文就不在深入讨论【12,20,21】。下文将就当前比较凸现的几个因素作一简单的分析。
1.    社会的变迁和高校体制改革
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我们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结构变迁,高校也正进行着体制改革,“北大教改”在没有正式定案的时候就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受到了很多人的强烈批评。如 “up-or-out”(不升即离)制度确实给青年教师带来的巨大的压力。教师已经不再是安稳的职业,随时面临下岗的威胁。但鲁小彬的一项调查却显示,在高校体制改革的初始阶段,面对社会的迅猛发展,大学教师的心理压力和困惑总体上未达到严重的程度。认为其原因是大学教师拥有比较高的人力资本,有足够的竞争力和较强的心理适应力面对变迁带来的竞争和挑战等等【22】。因此,在这一点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社会角色冲突
社会角色冲突是引发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这么几个方面:一是中国高校教师传统以来在人们心中一直是社会精英,灵魂工程师,具有极高的社会声誉,但是在高等教育实行产业化改革后,高校教师正面临着“打工者”的角色。而学生作为服务的购买者,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心理,这对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颠覆。这种颠覆给高校教师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二是科研和教学的冲突,作为高校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要“取悦于”学生,而另一方面,更面临着沉重的科研负担,因为科研成果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就,和职称晋升,经济利益息息相关。而且在目前学术失范非常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其给教师带来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最后一个冲突来自于“传统的知识分子良心”和“面对市场经济的物质诱惑”,是面对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难解之结【22】。
3.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主要特点就是人力资本较高的群体,人力资本是影响高校教师就业、科研、收入和晋升等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高低将间接影响到教师承受的心理压力。
但是,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资本的积累将是影响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曾指出,比之于西方社会,中国社会既不是个人本位,也不是社会本位,而是一个关系本位的社会。中国社会的社会关系网络非常发达,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强关系在社会资源获得方面具有绝对优势【23】。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量既取决于他拥有的社会关系数量的多少,也取决于每一个人关系对象的社会地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高低,还取决于特定关系对象社会地位与其的关系远近程度。对于社会资本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在最近几年做了很多的研究,但在测量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标,通常大多学者都同意社会学家普特南的观点,用信任、规范、社会网络等要素来衡量社会资本的大小。
    在国内,社会资本已经被用于多方面的实证研究,如再就业、流动人口、社会变迁、企业发展等等【24~26】。也有人尝试研究社会资本在卫生领域中的应用【27】。我们认为,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背景和体制下,社会资本可能是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资本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下面本文就针对它的几个要素略作分析。
第一个要素是指信任,社会资本的集中体现就是人们之间相互信任的程度。然而,在当今高校中,大学教师对社会缺乏信任,对组织机构缺乏信任,对学术规范缺乏信任,甚至对同事和合作伙伴缺乏信任,这已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通常来说,对社会和他人缺乏信任,容易使个体产生消极厌世的心理,缺乏合作能力,从而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因此会对个体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第二个要素是指规范,主要体现在行业规范、学术规范和制度规范几个方面。其中学术规范的丧失乃至腐败已成为学术界以至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如“学术政治化”“学术经济化”,“学者道德滑坡”,造成了学术的单一化、狭窄化、形式化以及学术管理中的非人本化倾向和部分知识分子特权,成为我国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原因之一【28】。由于学术失范的存在,部分高校教师把学术成果得不到发表或承认更多地归因于外部因素,不积极认识自己内在的不足,因此,逐渐就会形成一种失衡的心理,而影响到心理健康。对高校制度规范的不认同也是形成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今高校中,晋升和学术评价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制度失范,研究表明,晋升制度已经是造成大学教师心理压力和困惑的最主要原因,因为,这种晋升制度带来了一种学术上的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盛行的现象,使得大学教师必须抛开那些需要长期积累的研究计划,带来慢性的隐形压力和困惑【22】。学术评价制度也存在失范的现象,北大改革中建立了教授会议制度,校外同行评议以及学术委员会制度等,看似合理公正,但是中国大学基本是一种官本位的体制,学术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受行政权利的左右,如学术委员会这样的评价机构都是在行政权利领导之下的,甚至还包含不搞学术之人,已经是一普遍现象【29】。
第三个要素是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林南认为对社会资本是从嵌入于社会网络的资源中获得的,它植根于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中。社会网络越丰富的个体就能从中或许越多的资源,因此,积累的社会资本就越高【30】。社会网络形成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强关系,如家人和朋友;另一种是弱关系,如工作上的联系。通常认为弱关系更可能带来异质性的信息,因此它的作用可能比强关系更有力。
从社会分工来看,行政和科研通常是不能兼顾的,因为不能体现优势,科研是多数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体现高人力资本的价值,而行政的主要指责是管理,协调组织成员的关系,需要有比较好的关系,即社会资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相互促进的,人力资本显然也能促进社会资本。受过良好教育与培训的个体往往能够进入资源丰富的社会圈子和团体中。但是对于个体来说,不断积累社会资本的同时,人力资本的积累就会受到限制。行政和科研被认为更多是排斥而不是互补的。
但是,看看我们的高校,行政和科研往往是紧密联系的,由于浓厚的“官本位”“关系本位”体制,如学术委员会通常是行政权利领导的,外聘专家也是行政聘请的,而且一旦具有一定的职务,就会有很多的机会拓展自己社会网络的范围,会有很多的弱关系,能从社会网络中获取更多的资源;根据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从对资源的接触和控制来看,呈现出一种金字塔的形状:位置越高,占有者的人数越少;位置越高,在结构中所拥有的视野就越开阔(尤其是往下看时)。金字塔型的结构意味着不论从占有者的人数(较少)还是从对位置的接触来说,离顶端较近的位置都具有优势【30】。社会资本丰富青年优秀教师争着当官,一旦处于金字塔的上端,就会带来诸多的收益,如科研经费的获得,科研成果的发表等等都会变得相对容易。使得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业务优秀的教师在利益分配上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从而失去心理平衡。因此,社会资本的大小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压力源,在高校中,社会网络测量的具体指标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个人拥有的社会网络,包括强关系和弱关系;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网络的使用情况。
另外,作为社会资本的其他组成要素,个体和组织层面的互助和合作程度,以及对集体事物的参与程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
    (三)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应对策略
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失范和变革给高校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损耗着宝贵的人力资源,降低教师的工作效率,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要压力问题的处理。压力管理是处理压力问题的中心环节,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可以提高工作绩效、减少缺勤、差错和事故发生,对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大有益处[31-32]。明确人群在面对压力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有利于制定压力管理方案。但迄今为止国内对教师压力的研究很少涉及这方面内容。
国内很多研究都涉及到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应对策略,但是大多只是局限于表面的讨论,没有形成一个理论体系【33】【34】。而根据现代压力理论,压力应对策略可以总结为两个层面,分别为思想层面和行动层面,也适用于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应对策略。
1.    思想层面
通常是指个体的内部资源,主观观念。其一是积极的思想策略,如乐观,坚韧,高自我效能等良好的心理状态被证实有助于成功的处理压力事件,因为他们对压力事件的评估也更为积极。这些个体通常都会直接面对压力,迎刃而上,着手解决困扰的问题。其二是消极的思想策略,指回避压力的一种表现,但是有时会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敌意。因为当这些个体面对压力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有一种悲观的心理,因而更多的是选择回避压力事件,但是这种心态往往不利于压力的缓解。思想消极的人还可能会产生敌意的心理,他们不去积极的解决压力,却把造成压力的原因都归因于外部因素,会出现一种怀疑、怨恨甚至报复等不良心理【35】,而且这种心理往往是被隐藏的,受压抑的,对健康的威胁更大,而且很少能获得社会网络的支持[36]。也有学者认为,在处理压力问题上,回避压力反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直接面对压力者会在短时间内更加焦虑一些。
2.    行动层面
在思想策略的指导下,要成功的应对压力,还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技巧和行动。通常可以有这么几种方法。最常用的就是压力管理技术,主要分解为两个步骤,一是知觉到压力,要认识到压力事件(压力源),并形成一种信念——积极的心态和情感反应对处理压力是有效果的。第二步是明确干预的目标,不断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在努力过程中,可以使用放松训练,认知行为技术等,并在达到阶段性目标的时候使用正强化来鼓励自己。Liza Nagel博士提出了一种ABC方法,即承认(acknowledge)——行为改变(behavior modification)——沟通(communication)的模式【37】。另外,很多文献报道时间管理、放松训练、体育锻炼以及认知行为技术等等都是有效应对心理压力的方法【38】。目前大多的压力管理方法都是针对个体,这些压力管理方法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我们认为高校教师目前最主要的压力还是来至于高校组织的变革,学术失范和制度失范。因此,高校教师压力的缓解关键还是在于制度的改革和构建,更多的需要在组织,在宏观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认识压力的存在和根源,在高校体制改革中,内容方式要适当,进度要合理。
(四)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研究方法
目前,我国学者也进行了很多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探索,在心理压力的测量上,较多的使用了SCL-90调查问卷,生活事件量表等【39】【40】。但问卷题目繁多,影响了受访者的合作程度。杨廷忠教授经过研究,研制出了中文知觉压力量表(CPSS)。知觉压力量表(PSS)是在国际上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的英文版一般性的压力测量工具,其由14个反映压力的紧张和失控感的问题构成,4、5、6、7、9、10和13题反向评分【41】。经测试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适合中国人的文化和国情【42】。
许多心理压力的研究都采用了一次性的自填式问卷调查法,但是这种方法已经收到的强烈的批评【43】【44】,因为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这些问卷都是假设压力式相对稳定的一个状态,然而压力却更多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二是因为一次性的问卷调查经常是回顾性的调查,而没有考虑到压力事件和调查应答的时间间隔,最后是问卷调查经常是收集一些影响压力的孤立因素而缺乏一个理论体系的指导。因此,1999年Lazarus提倡使用叙述性的,过程为导向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深入了解压力的过程,情感的变化和压力应对。他推荐使用多种方法代替使用单一的数据收集方法,强调将深入访谈作为研究压力的必需方法之一,另外还可以使用心理咨询情、瞬间评估法、感叙述法等专业方法。总之十分强调调查的过程性和连续性。
另外,还有学者提出,目前对于的压力研究很多仅仅提出了干预的策略和方法,缺乏较好的干预效果的评估。而且压力管理策略大多集中于个体层面,然而更多的压力是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组织因素造成的,而这方面研究却涉及甚少,因此,这些都是将来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的方向。主要参考文献
1.    杨廷忠,刘晓林. 心理压力公共卫生问题与预防对策.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3): 88-90
2.    冒容,贺晓星,穆荣华等.无觅桃花源何处好耕田——高校教师精神压力问题初探.高等教育研究.1997,7:31-36
3.    濮宁镇,奖春雷.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中国初级保健.2002,16(10):44-45
4.    刘学兰. 高校教师面临改革的心理压力与心理调适.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1:116-121
5.    Selye H.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McGRAW-Hill. 1976
6.    Lazarus R, Folkman S.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Y: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7.    Kyriacou C. 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t: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7, (29): 89-96
8.    Palmer S, Dryden W. Counseling for stress problems: Landon UK: Sage Publication, Inc.1995, 28-35
9.    Cohen S, Frank E, et al. Types of stressor that increase susceptibility to the common cold in healthy adults. Health Psychol 1998, 17:214-223.
10.Dick R van, Wagner U. stress and Strain in Teaching: A Structural Equation Approach. British Journal Psychology, 2001,71:243-259.
11.Cherl J. Travers and Cary L. Cooper . Teachers Under Pressure: Stress i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1996.
12.范存欣等.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及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4,31(3):320 -322
13.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1998). Compendium: Projections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to 2008.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NCES Publication Number 065-000-01150-6).
14.Pacific Resources for Education and Learning R & D Cadre. Retention and Attrition of Pacific School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RAPSTA) Study. Honolulu, HI: Pacific Resources for Education and Learning.1998
15.Merrow J. The teacher shortage, phony cures. Educational Week, p48, 64. 1999, October 6
16.Gaziel H H. Coping with occupational stress among teachers: A cross-cultural study. Comparative Education, 1993, 29(1): 67-79
17.Freeman R R, Grant F D. How we increased staff attendance by 16 percent and saved $156,000. American School Board Journal, 1987, 174(2): 31.
18.Fong CM.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verload,social support, and burnout among nursing educators. J Nurs Edue,1993,32(1):24-29.
19.Ogata 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n university faculty,Tokyo:Tamagava University Press,1996,12-105.
20.王海翔.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 26(5):74-76
21.张曦艳.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分析及调适策略研究. 江西社会科学,2003,7:175-177
22.鲁小彬. 大学教师心理压力和困惑的调查与分析. 复旦教育论坛,2005,3(4):48-52
23.陈盼. 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资本分析. 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cass.net.cn/shxw/qt/t20040519_2152.htm
24.赵延东,《再就业中的社会资本:效用与局限》,《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
25.赵延东,王奋宇,《城乡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4期。
26.卜长莉著. 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02
27.白玥,卢祖洵. 社会资本与社会医学新发展观. 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八次社会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76-279
28.蔡海荣,杨廷忠. 技术专家治国论话语和学术失范. 自然辨证法通讯,2003.2
29.孙立平著.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5:261-262
30.[美]林南著/ 俞弘强译 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2期
31.Rose,J;Jones,F;Fletche,B.C.The impact of a stress management program on stuff well-being and performance at work. Work and Stress,1998, 12(12):112-124.
32.Siegler,IC. Promoting health and minimizing stress in midlife. In: Lachman,M.E; James J.B(Ed).Multiple paths of midlife development. Chicago, IL, USA: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243-255
33.郝振君. 试析当前教师的生存状态及其调适. 美中教育评论 2005,2(4):16-20
34.刘志成.论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及其化解.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4):69-71
35.Smith TW, Limon JP, Gallo LC, Ngu LQ. Interpersonal control and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goals, behavioral expression,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sex.J Pers Soc Psychol. 1996,70(5):1012-24.  
36.Lepore SJ. Cynicism, social support, and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Health Psychology. 1995, 14:210–216.
37.The ABCs of Managing Teacher Stress http://educating-nm.coe.unm.edu/2003Fall/teacher-stress/ABCs%20of%20Teacher%20Stress.pdf
38.Austin V, Shah S, Muncer S. Teacher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used to reduce stress. Occup Ther Int. 2005;12(2):63-80.
39.候玉华.某中专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中国校医,2004,18(6):335-336
40.王金道,SCL-90和SRHMS对教师心理健康评定结果的比较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3):304-306
41.Cohen S,Kamarck T,Mermelstein R. A global measure of perceived stres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 1983,24:385-396
42.杨廷忠.社会转型中城市人群心理压力研究.中华流行病学,2003,23(6):473-475
43.Jarvis, M. Teacher Stress: A critical review of recent finding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Stress News. Retrieved March 10, 2003
44.Lazarus, R. (1999). Stress and Emotion: A new synthesis. NY: Springer Publish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4-29 10:32 , Processed in 0.24689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