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7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学类] 高校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微

[复制链接]

8005

主题

8005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409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21:2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摘要:
特困家庭学生是高校学生中一个动态的群体,是特别需要关爱又易于自我封闭的群体,是承受巨大压力而又有理想,有抱负的群体。如何为这一特殊的群体创造条件和机遇,需要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努力探索。了解掌握特困家庭学生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相关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关 键 词: 高校 特困家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特困家庭学生是指那些家庭月收入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居民平均经济收入和生活平均最低水准线,本人在校难以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招生并轨制度的全面推行,高校中一个特殊群体—特困家庭学生群体正在形成。据有关估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总量的快速增长,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数量有较大增加。在校大学生特困家庭学生人数约占在校生总数的5%—7%左右,大部分特困家庭学生主要来自老少边穷地区,80%左右来自农民家庭。造成这种特困家庭学生的主要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灾害,家庭变故,因病及职工下岗待业等等。高校特困家庭学生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心理上也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往往心理上还要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压力感和挫折感。如何掌握特困家庭学生心理特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有针对性的做好调适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帮助数百万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解决经济困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作用、推进金融改革的一项举措,也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特困家庭学生的成长有着特殊的家庭环境。他们中有的身处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总体生活水平低,家中兄弟姐妹多,父母抚养能力差;有的过早失去了父亲或母亲,更有甚者失去双亲;有的父母中有一人下岗或两人下岗,又有的家人生病,需负担医疗费用而负债累累;有的是家遇天灾人祸或意外事故等等,每个特困家庭学生的背后都隐藏着许许多多的辛酸与艰难。一个人未成年前,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作用是不容低估的。“特困”的环境使特困家庭学生更懂得自尊自爱,比同龄人更早地感悟了自立自强的深层内涵,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断性、适应能力方面都略显优势;特困家庭学生逆境成才的强烈愿望,激发了他们的奋斗精神,增强了忧患意识,在拼搏中,跨入了高等学校的大门。在此同时“特困”的环境又使他们产生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独立意识和依附心理的冲突,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特困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使我们不得不正视特困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特困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一般地讲,在校大学生中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以及敌对等方面,特困家庭学生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但相同之中也有明显的差异,首先是两者之间抑郁症状差异大,这是特困家庭学生 心理问题最为严重的方面。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  
(二)特困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特点
一般地说,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以及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变化、冲突的影响,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地增多。对特困家庭学生而言,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
1.自卑心理
一个人的自卑感往往是强烈的自尊心长期没有得到满足或受到强烈的挫折后的反应。因此,在特困家庭学生中出现自卑心理状态是正常的。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1)家庭生活上比较困难,经济上比较拮据的自卑;有部分特困家庭学生不希望同学知道自己家庭困难,尽一切可能筹措学费和生活费,但自卑感很重。(2)高中时是学习尖子,自我感觉尚可,在强手如林的大学学习中处于不利地位时,往往难以承受。(3)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现代高科技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或更时尚的文化消费,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种种差异并以此产生的自卑。(4)对低年级特困家庭学生来说,他们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业余特长等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而产生自卑,而对高年级特困家庭学生来说,他们发现自己在就业前比别人缺少“资本”而产生自卑。(5)个别同学的言行:一个轻视的眼神,一句冷言冷语,都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长期存在就会形成退缩性人格或抑郁性人格,极个别的甚至导致绝望轻生自卑和无望感。
2.抑郁心理
特困家庭学生由于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的重负,从而产生压抑、浮躁的心理,尤其是那些因家庭突遭变故或父母离异所导致的特困家庭学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面对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时,不能较好的调整心态,而是怨天尤人,恨命运不公,有时过于敏感,稍有争执便暴怒,破坏了同学之间的交往关系;有的则终日少言寡语,封闭自我内心,回避社交活动,陷入了无法自我疏导的矛盾中,逐渐形成抑郁心理,终日情绪消沉,积极性不高,缺乏年轻人的活力和朝气。抑郁是特困家庭学生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方面。
3.自我封闭
由于自卑从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鄙视,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闭;生活困难对他们心理造成了重大的挫折,面对挫折,他们往往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个人生带有浓重的灰色调。人际交往困难。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特困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困家庭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
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特困家庭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高校特困大学生大多数来自穷乡僻壤的农村,成长环境是造成部分特困家庭学生产生自我封闭心理的客观原因,由于从小生活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中,加上交通不便,文化滞后,思想保守,人际关系简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他们自然产生讷于言语,羞于交往,缺乏尝试勇气的“恐惧”心理。当他们考入大学,来到繁华的大都市,看到城乡的巨大反差,看到经济、知识、文化等等方面与大都市的差距后,便陷入了无奈、苦闷、羡慕、嫉妒的矛盾之中;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祟,加剧了部分特困家庭学生的“恐惧”心理,他们往往为了掩盖矛盾,逃避现实,把自己封闭起来。有的特困家庭学生因为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就不与别的同学接触,自己闷头读书,不敢与他人交往,大家也没有机会了解他,结果就变的越来越孤独。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受经济局限,生活上难以“洒脱”,寒酸的外表也往往使其觉得“矮人三分”,同学间的礼尚往来尽量躲避,班级活动也不敢多参与,为了掩饰自己经济上和心理上的贫困,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往,更不愿别人触及自己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就产生远离集体、自我封闭的心理和行为,回避交往,来维护一时的自尊。但对特困家庭学生的日后发展是更为不利的。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心身疾病突出。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使他们懂得只有发奋成才才能彻底改变自身的处境。因此,他们能够为此而努力,但现实问题又时刻在困扰着他们,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他们长时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无法保证,饮食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生理的要求。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物质生活匮乏,两方面的因素使他们的身心受损。问题行为较多。特困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往往表现为综合性问题,当多种因素发生作用时,情况就更为复杂和严重。调查中发现,除人际交往问题之外,比较典型的问题还有学习失败、出走、旷课、偷窃等。据统计,因学业不良而留级、退学、结业的学生中,存在经济困难问题的学生比例明显偏高。二.             校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的原因分析
特困家庭学生身负经济、心理的双重负担,坚持学习和生活,付出了其他同学的几倍努力,充分表现了这类学生的独立性,成为高校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对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呈现出来的种种特点,应当充分认识,积极寻求特困家庭学生心理调适的有效途径。
特困家庭学生是高校学生中一个动态的群体,是心灵特别敏感的群体,是特别需要关爱又易于自我封闭的群体,是承受巨大压力而又有理想,有抱负的群体。如何为这一特殊的群体创造条件和机遇,给他们的心灵撑起一片绿荫,需要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努力探索,细心的关爱和辛勤的浇灌。掌握特困家庭学生心理特征,做好调试工作,这是一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了解掌握特困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相关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相比较而言,在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比较明显。
1.对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
特困家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受到了社会、学校的关注。但是,冷静思考我们发现,这种关注更多地是直接的经济方面的帮助,没有看到经济贫困对特困家庭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心理成长的影响,自然也就缺乏对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的深入了解和关注。
2.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由于特困家庭学生自身特殊的背景,可能造成他们的心理问题并由此而影响到他们的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学业成才等许多方面。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特困家庭学生的比例一般在5%~7%左右,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然而,针对这样一个有着一定的共性、人数不少的群体,我们却很少有相应的系统教育措施。
3.助困与育人相脱节
高等院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采取了奖学金、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困难补助等助学措施,力求解决特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然而,国家以及学校财力有限,不能彻底解决特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还需要发挥特困家庭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即使得到一定程度的资助,也仍然不能解决特困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
        4.缺乏管理上的协调与配合  
做好特困家庭学生工作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及时、准确地掌握特困家庭学生的情况。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工作的有效性。但实际上要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其一是缺乏学校内各部门协调和配合。面对学分制和住宿公寓制推行后,学生自主性、分散性大大增加,统一管理相对削弱的新情况,学校在整体管理上很难适应,各部门、上下级之间不能及时地建立联系和沟通的有效手段,使得任何一个部门都难以快速、全面、准确地掌握特困家庭学生的情况。其二是缺乏中学与大学的有效衔接。目前,对学生的各种鉴定包括毕业鉴定流于形式,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不反映问题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实际上在中学已经非常明显,有些甚至相当严重。   
三.             应对策略
特困家庭学生身负经济、心理的双重负担,坚持学习和生活,付出了其他同学的几倍努力,充分表现了这类学生的独立性,成为高校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对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呈现出来的种种特点,应当充分认识,把握特困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调适工作,积极寻求特困家庭学生心理调适的有效途径。了解掌握特困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相关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4-29 06:36 , Processed in 0.26570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