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6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文学] 论“三言”中士之交友

[复制链接]

5154

主题

515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10:5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三言”中描绘的士人之间的交友情况,既有知己、知心、知音之交,亦有势利、弃义、泛泛之交。对其进行了解探究,一窥晚明时期的社会风气和士人阶层的思想面貌。

  关键词:冯梦龙;三言;士人;交友

  在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中,朋友位列“五伦”。作为“士农工商”四民之首的士,较之于其他三者,其交友中的人情伦理更多地带有对道德信仰和行为准则的遵循。“三言”“以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书会才人为主要读者,以广大市井佃民为主要接受者,它所关注的是宽广的社会生活,普遍的世俗人生,普通人的日常琐事。”[1] 其间多有涉及士人交友的描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士人阶层的思想面貌。

  一、寻渊探源

  (一)时代思潮

  有明一代,是一个极端矛盾的时代。封建专制发挥到极致,程朱理学禁锢情欲思想。而商品经济的发达,社会阶级的结构变革,带来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更新。程朱理学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也面临着世俗生活的严峻挑战。

  (二)士人情怀

  曾是中流砥柱、家国根本的士阶层在新的时代潮流面前失去了往日的尊贵与辉煌。明代中后期的四民之序发生显著变化,士虽仍居四民之首,但面对工、商阶层的崛起,尤其是商人力量的壮大,名与利、道与义的争辩在金钱利益的冲击下显得苍白、无谓。士人传统的名利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根基发生动摇。这种动摇,不免影响到在交友中的选择和取向。

  (三)作家观念

  冯梦龙强调文学作品的通俗性和教育性。三言的编辑,题名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即“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2] 显然是想通过小说劝喻世人,警戒和教育世人。作为士中的一员,与商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冯梦龙,在其作品中必然渗透着那个时代、那个阶层的士人在交友中的甜蜜与辛酸。

  二、真情相颂

  由于阶级和阶层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常会受到社会地位、经济利益、个人性格和利害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形成各种各样的交情与关系。冯梦龙把朋友之间的相知分出三种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在晚明这个极端矛盾的时代,士已非传统的士,资本主义萌芽和个性解放,导致传统伦理观念的瓦解,真挚友谊的存在无疑是一首回荡在污浊不堪的世俗社会里纯美婉转的牧歌。

  (一)知已之交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既有恩德,便有差异,即知己之交的双方身份地位有悬殊,或为君臣,或为主仆,或分上下级,或一贵族一寒士,彼此之间有赏识之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知遇。

  三言中的知遇大多都是因才气或学识受到赏识,从而被提携重用。《葛令公生遣弄珠儿》中申屠泰因弓马刀剑娴熟,而被葛令公有心抬举为随身虞侯,后又以宠姬弄珠儿相赠。二人之间超越了普通的主仆之情,达到知己之交。又如《陈可常端阳仙化》中,陈可常“生的眉目清秀,且是聪明,无书不读无史不通”,可是“命有华盖,却无官星”,三举不第,只好出家做了行使,后吴郡王去寺中斋僧,见其诗文采出众,抬举他做了“郡王府内门僧”。《俞中举题诗遇上皇》中秀才俞中举上京赶考不中,流落终日,后来在酒楼上酒醉题诗,被微服私访的皇帝发现而委以高官得以重用。

  (二)知心之交

  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而生死患难之际的友情弥显珍贵。功名利禄是试金石,为义舍利、为义舍命的友情,冯梦龙称之为“心交至友”。三言中写生死患难之交篇目有《吴保安弃家赎友》、《羊角哀舍命全交》、《范巨卿鸡黍生死交》等。

  当生命与理想原则冲突时,传统道德认为应当舍生取义,勇于为理想献身。只是在明中叶,这种近乎神圣的理想已渐渐为金钱、利益所沾染。为了一纸未曾兑现的空口许诺、一句粗茶淡饭的鸡黍之约,可以付诸身家财产,甚至付出性命。“张扬这种超越世俗的‘义’,正是为了针砭现实中众多的‘不义’。这种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甚至超越骨肉情、夫妻情的友情已升华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我们能说为理想献身是无意义的吗?”[3]

  (三)知音之交

  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所谓知音,是指由于情感沟通和某种爱好兴趣的趋同而产生的精神的相融和心灵的契合。如果说知己、知心之交的情谊中还些许存在某些恩情、利益的因素,知音之间所涉及的则更纯粹、更单纯。

  知音之交当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毋庸赘述。值得玩味的是,本篇置于《警世通言》第一卷,且以诗入话:“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辩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接着指出朋友相知的名色:或恩德相结,或腹心相照,或声气相求。与前两种相比较,声气相投的知音之交自然是追求爱好兴致相投,因而超越世俗条件限制,真正达到了内心的契合。

  三、浅薄鄙弃

  真情相交固然可贵,可真情并非普遍存在,人与人交往并不总是真情相倾。作为社会化的各色各样的人,既有真情交往的流露,又有对世俗伪善浅薄人情的鄙弃。三言中有三种损友:势利友,弃义友,泛泛友。

  (一)势利之交

  势利之交也称市道之交,是指以商品交换的心态,来衡量社会现实的人际交往,朋友相交,不为情义,而为名利。

  如《钝秀才一朝交泰》中黄胜、顾祥与马德称交好,是因马家业好、学业好,有前途,而指望日后能够沾光。后马家家道败落,黄胜、顾祥克留马家寄存的东西,毁掉之前的婚约。又如《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中,宋小官丈人本为宋父故交,但当小官家道败落、痨病缠身之时,居然狠心将其推入江水之中,以摆脱累赘。

  (二)弃义之交

  弃义之交最初指以贫贱或平常心相交,后来因为利益和势利抛弃和忘却的交情。这种交友没有真情,经不起风浪的考验,明显带有功利色彩,常因一方富贵发达而离弃贫贱之交。

  如《桂员外穷途忏悔》故事讲施济救济桂富五于危难之中,不仅给他三百两银子让桂摆脱困境,又将数十亩田产一并提供给他,但当施济过逝、家道中落、遭遇困苦时,向桂富五求助,遭到的是桂的翻脸无情。小说采用惩恶扬善的方式结束全文,给人警醒的同时又留下噩梦醒来的茫然与齿冷。

  (三)泛泛之交

  三言中士人间浅薄虚情的泛泛之交随处可见,他们或萍水相逢,或仅仅相识交情不深,或仅点头招呼的点头之交。这些平淡浮泛的所谓交情,从侧面体现了真挚友情的可贵。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孙富与李甲相见之初便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孙富,此番的四海兄弟之称不过是觊觎杜十娘的姿色而已。《闲云庵阮三偿冤债》中阮三结交了几个豪家子弟,每天到歌馆妓楼,喝酒玩乐,留连风月,这是典型的“玩伴”。《张孝基陈留认舅》中过迁性喜游荡,就有一班浮浪子弟引诱打合,这是典型的酒肉朋友。《大树坡义虎送亲》中勤自厉喜好使枪抡棒,“自有一班无赖子弟,三朋四友,和他擎鹰放鹞,驾犬驰马,射猎打生为乐”,这些也只是以玩乐为根基的交情,并无真情可言。

  四、结语

  文学从来都是时代生活的反映。三言中作者有意识地或改编、或搜集、或编辑、或整理有关交友的事,歌颂真挚友情,鄙夷势利浮泛之交,一方面反映了利益冲击下人情的日益薄淡,同时,也藉此来警醒、砥砺世人的节操,为世风注入了一股新空气。

  参考文献:

  [1]齐裕琨.明代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204-205。

  [2]可一居士.醒世恒言序[A].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780。

  [3]段江丽.理学与《三言》《二拍》中的道德说教[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3):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4-29 20:51 , Processed in 0.0386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