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3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会文化] 试谈社会发展的文化驱动力

[复制链接]

5154

主题

515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9:23: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文关 键 词:生产力文化文化国力发展

  论文内容提要: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文化已成为推进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越来越重要的驱动力。作为推动社会发展最终动因的生产力,往往是物质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力的统一。“文化生产力”这一概念,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知识经济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文化推力。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决定了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经济、、资源、方面,还应包括文化层面,实现社会、经济、文化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把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直到20世纪末时,有识之士才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发展。在刚刚到来的新世纪,人们更加关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文化与发展在未来的世界中将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主题。法国著名作家马尔罗甚至断言:“21世纪的发展无非是文化的发展。”这一断言充分说明,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文化已成为推进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生产力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驱动作用,由当今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相互交融所决定。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发展的强大根基是经济实力和科技力量,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和经济的条件下,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种关系,不仅表现为经济与文化的相互推动,而且表现为两者之间的“交融”,即经济发展的本身就渗透、包含着文化的发展。经济与文化如此密切的关联性,使得在考察经济发展的时候,必须同时考察文化的发展。作为推动社会发展最终动因的生产力,往往是物质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力的统一。“文化生产力”这一概念,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文化生产力,既指渗透于物质生产力中的科技、文化因素,也指具有相对独立形态的精神生产力。
  任何时代的社会生产力都是人类用以影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生产力中的物质因素即人类改造自然的现实物质生产力(主要表现为实际的技术手段);生产力中的精神因素则指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既包括科学理论,也包括代代积淀的人类文化。物质生产力作为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物化,必然渗透着科学文化因素;一旦离开科学、文化因素(不管是原始形态的科学、文化还是高度发达的现代科学、文化),任何自然物质力都不可能为人类所控制和利用。渗透于物质生产力中的科学、文化因素的比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随着现代生产力由传统的“物质要素主导型”转向“智力要素主导型”,凝聚在物质生产力中的知识、科技、等文化因素,也由辅助地位上升到主导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生产力既是一种物质力量,也是一种文化力量。在现代化的先进生产力中,这种文化因素体现得更为充分。
  在现代生产力的结构中,文化生产力从以下诸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技术文化,即凝聚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中的文化因素。技术从来不是单纯的物质力量,而是一种由物质器物、表现为劳动手段的行为方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精神因素共同构成的、统一的文化整体。以层次划分,处于最表层的是技术的物质层,即劳动工具,一种人类的物质文化;中层是技术的行为、规范层,即由技术操作规范形成的文化成果;深层或称潜层,则是内含于技术中的一定的心理、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在考察技术文化时,我们尤其要关注平时不太容易引起人们关注的技术的中层和潜层文化因素。人们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下从事技术创造的,传统习惯、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对人们行为方式的潜移默化,必定体现在技术行为的创造物——技术产品的物质形态上。人们可以从不同的物质产品中体察到不同观念、意识文化的差别。
  第二,管理文化,即作为协调生产力各要素关系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等文化因素。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管理越来越成为生产力的主导因素。这是因为,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条件下,各生产力要素的协同运作越来越依赖管理;离开了高度自动化、程序化的管理,由现代设备装备起来的生产力就难以运转;而管理作为一种人的活动方式,离不开特定观念的。管理方式的任何转变和创新,都是以管理观念的转变和创新为前提的。无论是强调人对物的管理还是强调人对人的管理,都体现出一种特定的管理文化,它造就着某种特定的管理方式。
  第三,文化,即教育观、人才观在生产力整体效应中的体现。在生产力体系中,教育具有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促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等多种功能。教育的核心功能是对生产力的主体——人才的培养。因而,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无疑是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种重要文化因素。先进的生产力势必呼唤先进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当今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要求,就必须转换教育观念,彻底消除传统教育中的功利色彩,真正落实以健康人格、提升精神境界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改变把教育视作传授知识技能的旧观念。这是一种新教育文化的确立。
  同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力更是一种明显的文化生产力。
  精神生产在一般意义上指“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它是人类创造观念形态产品的过程,又称意识生产,包括科学研究、创作、工程设计、教学等。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它是在人类思维领域中进行的生产,是一种精神活动;其加工的对象也是观念性的东西,生产出来的产品是精神产品。精神生产的过程,并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过程。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和生产精神产品的能力是不能等同的。前者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物质力量,后者是探索客观世界奥秘的思维能力。如果说,在物质生产中,文化因素还是一种非独立的依附型要素的话;那么,在精神生产中,文化因素就是一种独立形态的力量了(当然,精神生产最终离不开物质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精神生产力,有其独特的劳动对象——人类思维现象及人类上遗留下来的思想资料;独特的劳动资料——图书资料、科学实验仪器设备、各种智力生产机构和设施,以及精神生产者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等;独特的劳动者——精神生产者。而所有这些构成要素都具有文化特质:精神生产者是具有高度文化素质的人;精神生产的劳动资料或是物化文化(仪器设备),或是物现的文化(图书资料),或是活的文化(思维方式);精神生产的劳动对象则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或他人的文化成果。因此可以说,精神生产力就是一种文化生产力。精神生产的自主性、创造性特征也就是文化的特征。
  文化生产力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其一,传统生产力向智力型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生产力的转型凸现了科学、文化因素在物质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和知识的精神生产已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精神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信息产业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主导产业。在现代社会,“知识的生产力已经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知识已经成为首要的产业,这种产业为经济提供必要的和重要的生产资源。”[1]精神生产在社会生产中的日益重要无疑把文化生产力的作用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知识经济是一种文化经济
  
  经济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经济发展的深刻内涵远远超出经济本身。无论是经济发展的作用、影响还是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都包含着更高层次的深刻意蕴,其中不乏文化底蕴。尤其是作为新经济的知识经济,其发展更是离不开文化推力。
  1、知识经济“以人为本”,强调人文,是一种文化经济
  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经济,突出人的智力;它与依靠工人手艺、技能的传统经济不同,它靠的是生产者的大脑,思想和创意,并成为最大的资本;知识经济爱才如命,珍惜人才,把人才视为经济活动的中心;知识经济提升人的学力,把知识看作最大的本钱,重视终身学习,强调“学习化”。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轴心”的经济,为适应知识经济,必须具备不断吸纳新知识的能力、在迅速变动的环境中与他人相处的能力,以及对复杂多样的变化进行选择的能力。而这些能力要以四个知识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基础;因此,知识经济也就是学习化经济。学习化经济以教育为中心,确立“终身学习”观念,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由学习的个人、学习的组织、学习的社区、学习的政府等要素组成的学习化社会。这种以人的智力、才力和学力为特征的经济无疑就是视文化为核心的经济。
  2、知识强调创新,而创新必然内含人文精神、力量
  从创新的宗旨看,无论是经济理论创新、经济体制创新还是经济创新,都必须始终体现出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指向,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文化力量。从创新的内在推力来说,同样离不开文化力量。
  首先,创新需要文化。就形成创新思维的外在动因而言,一是仰仗于大量信息量的轰击。为诱发创新思维,必须设法增加信息量,加速信息传递速度,让研究者置身于广阔的信息交流场中,接受大量高质量信息的轰击。二是依赖于“群体激智”。一般说来,创新思维是群体激智的产物,创新需要能启发思想、引起联想的事物和机会。思维者如果脱离外界,离开文化、学术交流,在封闭的场合冥思苦索,是很难有创新思维的。
  其次,创新需要内在于主体的深厚文化底蕴中。创新思维产生于多种思维方式的长期交融,是多种思维方式综合起作用的整合思维。其中,既有思维式的理智,又有形象思维式的构画,还有灵感思维式的直觉;既有类比、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又有超越这些方法的发散、收敛、统摄等。这就决定了创新思维的主体需要良好的思维素质。此外,创新思维的主体还需要丰富的知识、开阔的眼界和敏捷的思路。凡此种种,都内在于创新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中。
  3、知识经济需要文化交融
  文化力量在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知识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文化的粘合力。其一,文化可以控制物欲。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往往是对人的消费欲望的不断刺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欲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作用;然而,如若片面强调追求消费,失去精神的平衡和文化力量的控制,物质消费的无限膨胀就很可能破坏人的身心和谐,将原本应具有情操的人变成物欲横流的消费动物。文化的作用正在于通过道德理想和人格力量将人的情感、欲望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以社会的合理规范来节制人们可能无限扩张的欲望,以保持面对现代经济的高尚境界、纯洁心灵。其二,文化可以提升经济主体的合作、和谐精神。现代社会是个竞争的社会。经济越发展,竞争越激烈;然而,竞争社会也离不开合作,企业之间、各种社会阶层和集团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谐相处,往往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可贵亲和力。文化的融合作用正在于促成这种合作,推进社会经济的整体和谐。其三,文化可以化解人和自然的冲突和矛盾。现代经济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却刺激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无穷索取,因此,尽管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物质财富空前增多,人类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却也达到空前的程度。文化的力量正在于引导人们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给人以理性、规范,把经济发展控制在“天人合一”的大前提下,保持经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力量,在现代社会,文化创新更是社会经济尤其是现代知识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20世纪末,西方学者尼科•斯特尔在其著作《知识社会》中描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物质经济——货币经济——符号经济。他认为,从物质经济向后两种经济的转换,也是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凸现的过程,到符号经济形态,大部分财富体现为信息、知识、专门人才的掌握及创造性运用上。此时,“符号商品——也就是知识——的运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更加突出的因素。”[2]斯特尔在此描述的经济发展过程正是日益凸现文化在经济运行中作用的过程。这说明,强调文化对经济的驱动力作用是符合经济自身发展规律的。
  
  文化国力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决定了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环境、资源、方面,还应包括文化层面,实现社会、经济、文化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如若没有相应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完善,这种发展是不完满的。20世纪的社会发展现实已经向我们展示:光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而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人的精神境界,只会导致社会发展的失衡,导致精神疾病和道德危机,甚至伴随吸毒、色情、性病泛滥等。一个强盛的国家,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也要有繁荣的文化;不仅要有强盛的经济国力,也要有强盛的文化国力。发展文化应作为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因为:
  文化是的灵魂和血脉,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文化体现出人的本质特征。人的大部分行为,特别是社会行为,都是在文化环境中发生的。诚如一位西方家所言:“我们必须把个体理解为生活于他的文化中的个体;把文化理解为由个体赋予其生命的文化。”以致于我们可把人的本质界定为文化的表现形式。正是文化才使现代人更重视自身的生活质量,更注重提升自己,推进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而一国一民族的文化传统,则能给这一国家和民族的人民带来归属感、安全感、自豪感。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的文化既继承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又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因素,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综合国力是国家拥有的整体实力,是包括自然资源、经济、军事、政治、科技、、外交、国民素质、民族意志力、凝聚力等各种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因而,综合国力包括物质和精神两种力量。文化是精神力量的代表,它以精神财富的形式,以对别国进行文化辐射的影响力来显示综合国力。当今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知识力量和文化力量的竞争。一个强盛的国家,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强国、军事强国;更表现为教育强国、思想强国、文化强国。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文化事业的强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表现为:其一,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既表现为一种精神动员,又表现为一种团结、凝聚力。在上,推动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正是源于中国的精神力量,包括民族自强意识、爱国主义热情、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和强调人际和谐的精神等。其二,文化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其三,文化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层次,缺乏文化含量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必然是低质量、低效益的活动。其四,文化不仅仅是手段,也是目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文化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中,中国共产党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2001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已明确把“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质量”这一重要内容列入。《“十五”纲要》指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抵制不良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这关系到“一个社会是否和谐”。[4]
  所有这些都说明,我们不能忽略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驱动力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对保证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奈斯比特. 大趋势. 新华出版社,1984:21
  [2]尼科•斯特尔. 知识社会.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227
  [3]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求是,2002 (22):14
  [4]文汇报,2005. 6. 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4-28 03:02 , Processed in 0.0805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