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9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理论] 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学分析

[复制链接]

8005

主题

8005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409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20:28: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 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对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新型工业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进行界定,从以产业融合为基础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角度分析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并以深圳为例介绍其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证明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我国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产业融合;两化融合
  
  1 文献综述
  
  工业化理论主要产生于发展经济学理论。钱纳里认为:“工业化一般可以由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份额的增加来度量”。张培刚认为:“工业化即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向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他们都是从结构转变意义上解释工业化的。
  国内不少学者对中国的新型工业化进行了研究。刘世锦(2005)分析了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相比的一些重要特点。任保平(2005)分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定位,研究了信息化背景下新型工业化实现路径的转型,认为中国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了提高工业化质量和功能的新阶段。陈冬(2006)认为,新型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背景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相辅相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由半农业半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或工业——信息社会转化的历史过程。
  也有学者对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汪斌,余冬筠(2004)运用信息化综合指数模型,估计了信息化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带动度和对三次产业的差别影响,发现信息化对工业增长的贡献最大。张继良、杨仁发(2008)阐述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产业融合的必要性、模式创新、动力机制,提出政府规制的政策建议。
  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十七大提出了两化融合的观点,目前国内学者从两化融合的角度分析新型工业化内涵的还不多。
  
  2 新型工业化的界定
  
  2.1 新型工业化的概念
  本文认为新型工业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信息产业为依托,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为基础,以第三产业为主导,通过两化融合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过程。
  2.2 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信息技术是现代高科技群的核心和领头技术。信息产业转变了传统产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实现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发展模式信息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可以改进传统技术,并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信息产业的高渗透性,是它能够很快渗透到第一二三产业,尤其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信息产业可以显著吸纳就业,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就业难问题。信息产业的低消耗、低污染特点有利于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信息产业的诸多优点决定了其在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的工业化。我国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持,服务业是低能耗低污染产业,同时能有效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新型工业化的实现。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还远远没有达到工业化的要求,因此今后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推进政府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破垄断,加大经济开放的程度,承接国际服务业产业转移,才能保证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和增长。
  第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产业集群为有效组织形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发展循环经济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模式。新型工业化所倡导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而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适合集约化增长方式的有效组织形式。产业集群通过专业化协作提高交易效率,促进企业间上下游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污染,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内部经济的外部性,促进企业持续进行集群式创新,实现企业内的规模经济,是一种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的产业组织方式。产业集群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3 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学内涵
  
  在十六大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两化融合”的思想,极大的丰富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以产业融合为基础的两化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要求,两化融合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两化融合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1 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分析
  产业融合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也正是产业融合开始大规模扩展的时期。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现象,它表明了产业融合与信息化之间确实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正是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经济体系中各产业之间的资产通用性,产业间分工内部化,使产业融合在比较稳定的技术创新、合作竞争等驱动力的作用下得以发展并显示出强劲的竞争优势,为广泛的产业融合创造了根本的物质技术条件。
  以电信、广播电视、出版三大产业之间的融合为例,这三个曾经边界清晰的产业,因为信息内容产品的数字化以及信息终端的融合,使得这三大产业开始有所交叉,产业之间的边界开始模糊,各产业的企业之间开始互相竞争,三大产业逐步走向融合,并且推动着管制部门、管制政策也逐步走向协调和统一。
  目前,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的各产业部门持续深入地渗透,信息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经济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资产在各产业资产结构中的比例会越来越高。由于这些信息和知识具有很高的通用性,其结果必然导致部分产业的资产之间实现通用,最后走向融合。
  3.2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共生与融合
  我国现在同时面临工业化与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和主要载体,而信息化是工业化升级的重要手段,所以要利用和协调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关系,促进“两化”的共生与融合。
  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传统工业要实现高效、节能、环保,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这就必然要求信息产业与传统工业融合。按照技术发展的方向,产业融合有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种形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带动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等特征,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信息产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产业感应度与带动度都很高的产业。新型工业化要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其本质是通过产业融合来实现信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融合,从而实现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3.3 两化融合的作用:提高产业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拉动人才需求
  由于放松管制、降低产业之间的壁垒等原因,产业融合使资源要素能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有效地配置,提高产业效率。根据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产业结构优化是通过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部门代替竞争力衰退的产业部门实现的。产业部门的优势地位从外因角度分析,主要是需求拉动形成;从内因角度分析,主要是产业竞争力增强、成本降低,特别是技术创新推动形成的。由技术革新和业务交叉形成的产业融合,使产业边界模糊,相关产业融合技术水准高的产业,实现产业创新,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在两化融合过程中,由于市场的扩张与随之产生的对内容和服务需求的增加,对相关部门的就业产生直接而积极的影响。除了市场的成长能够转变为工作岗位的增加、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增大就业规模外,还对创造性人才产生了特别强烈的需求 4 实证分析——以深圳市为例
  
  自1980年创立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以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深圳GDP年平均增长26.9%,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36.9%,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34.3%,因此研究深圳工业化发展过程对研究我国新型工业化有重要意义。
  在深圳三十多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全世界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第一次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亚其他国家或地区以及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转移;第二次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发达国家成熟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深圳抓住了两次机遇,直接参加了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促进了深圳的经济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深圳提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政策,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微电子、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制造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第三产业也同时得到快速发展。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深圳市在市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支持下,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产业升级,建立了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产业,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繁荣和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也逐渐加大。通过两次产业转移,深圳从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初期”阶段,跨越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直接进入到了以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当前,深圳正由“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向“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过渡,而现代服务业在这个过渡当中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是一次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动、调整和提升,也是深圳特区迈向“后工业化”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以现代服务业为高比重的“后工业经济”时代,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方式,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其产品的垄断性、创新性和外部性等特征,对非生产性经营活动增多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抑制进行效率、利润、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补偿,使深圳特区能够在“十一五”规划末期顺利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实现城市经济时代的重要转型。
  
  5 总结
  
  本文首先对新型工业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进而分析其特征,分析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产业集群作为有效组织形式,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两化融合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两化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以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的发展为例,说明其工业化发展之路。新型工业化的思想已经在不断完善,但是如何让它付诸于实践,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通论.第一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3]刘世锦.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59.
  [4]任保平.中国21世纪的新型工业化道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陈冬.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汪斌,余冬筠.中国信息化的经济结构效应分析——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7):2128.
  [7]张继良,杨仁发.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J].学术月刊,2008,(6):7783.[8]吴颖,刘志迎,丰志培.产业融合问题的理论研究动态[J].产业经济研究,2004,(4):6470.
  [9]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4):4652.
  [10]李林.产业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础及其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2008,(6):909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4-29 05:32 , Processed in 0.4366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