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9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融研究] 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现阶段我国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探讨

  [复制链接]

2350

主题

2350

帖子

710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1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8 08:5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现阶段我国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探讨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已经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些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其央行甚至完全取消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水平降低到了只与其日常清算需要相应的水平,而我国现阶段法定准备金率已成为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本文就此展开分析。

  一、背景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有法定准备金制度、再贷款、再帖现、公开市场业务等。央行根据货币中介指标和经济运行状况,相机选择、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再贷款在1994年之前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和回笼的主要渠道以及调节贷款流向的重要手段,后来由于基础贷币投放及回笼主渠道的改变和商业银行再贷款的“倒逼”机制,缩小和限制了再贷款的力度。1994年开始,央行通过公开外汇购买投放基础货币。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加剧,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基础货币随之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金融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出现了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于外汇储备的激增。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是外汇的公开购买,1994年汇率并轨当年,我国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货币占当年基础货币净投放量的55.5%。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加剧,导致了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和外汇占款进而基础货币投放的快速增长,2004年,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占当年基础货币净投放量的240.3%,2005年末,这一数字上升到326%。巨额的外汇储备使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影响,还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流动性极端过剩就是流动性陷阱,即货币供给持续增加,利率低到不能再低,人们持有货币,不再有存款发生,货币政策失灵。为了避免出现流动性陷阱,消除流动性过剩,就要降低货币供给量。从货币政策这个角度,降低货币供给量有两个途径,一是对冲过多的基础货币发行,二是缩小货币乘数,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二、原因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所以成为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常规工具,主要原因有三:

  (一)在我国,货币供给量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法定准备金是影响货币供给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

  1.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还很不完善,利率也没有实现完全市场化,还不具备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只能将货币供给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而存款准备制度是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有效工具。

  货币供给Ms=MB×m (公式1)

  式中,货币供给-Ms,基础货币-MB,货币乘数-m。货币供给量取(Ms)决于基础货币(MB)和货币乘数(m)。

  基础货币,指由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它在经济生活中具体包括流通中的现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以及它们在央行存款准备金账户上的存款三大块,后两项合并起来就是银行等存款金融机构的总的存款准备金(即法定准备金加超额准备金)。如公式2。基础货币是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部分,央行通过调控基础货币来向社会供应货币。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功能,放大数倍(货币乘数)后形成货币供应量。

  MB=流通现金+银行库存现金+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公式2)

  MB=M0+银行总存款准备金

  在我国,基础货币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公开市场购买外汇数额的增长。

  2003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相应地,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增长也非常突出,从2003年的11459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9300亿元,是基础货币净投放量的几倍。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长带动了基础货币的大幅度增长。我国外汇储备巨额增长的现象适时间内不会消失,因此,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货币乘数m,反映了给定的基础货币MB的变动所引起的货币供给的变动。这个乘数是基础货币转化为货币供给的倍数。货币乘数是大于1的。货币乘数公式如下:

  

  公式中,货币乘数(m)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通货存款比均呈现负相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与通货存款比越大,则货币乘数越小;反之,则货币乘数越大。其中,通货存款比受公众行为影响,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由金融机构行为决定,只有法定准备金率是央行能够有效控制的金融指标,它不仅决定了货币乘数的大小,还从数量上反映了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之间的倍增关系。

  综上,在我国现行的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下,法定准备金制度是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它通过对货币乘数的作用多倍地作用于基础货币,进而改变货币供给量。

  2.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是消除流动性过剩的一种有效且成本低的货币政策工具。

  为了对冲外汇储备增加导致的过多基础货币,维持汇率稳定,央行最初采取了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把货币买回来,以减少市场流通货币。央行从2003年开始启动央行票据发行,2003-2006年,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净对冲流动性约3万亿元。

  2003年以来,央行票据余额增长幅度很大,2003年底到

2006年底,央行票据余额从3376.8亿元飙升到30300亿元,平均年增幅62.8%。巨额的公开市场出售导致了央行票据的高成本。2005年第四季度以来,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呈总体上升趋势。2006年,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从年初1.90%上升到下半年的2.80%,三个月的央票发行利率也上升到2.50%。据此做不完全计算,2005年央行票据的利息成本是392.58亿元,2006年央行票据的利息成本就上升到848.4亿元,约占我国2006年财政收入的4.40%。此外,利用发行央行票据回笼基础还有两个明显的缺点:其一,中央银行支付票据利息实际上也是一种基础货币的发行过程,如果利息支付规模很大,将会增加基础货币发行的压力。其二,当央票到期后,通过公开市场购买央票还要把回笼的货币连本带息投放到市场上。

  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方面可以直接冻结银行一定数量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具有乘数效应,产生多倍收缩货币的作用。据统计,每提高0.5%的法定准备金率,大约可以冻结流动性1600亿元左右。自2006年以来的7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就大约冻结了11200亿元的流动性;第三,法定准备金没有“到期”期限,就不存在回笼货币重新投放回市场的问题;第四,自2002年以来,我国的法定准备金利率一直保持在1.89%,比1年期央行票据利率约低0.91%,如果仅仅考虑央行回收流动性的成本收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回收流动性的成本更低。

  可见,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来收紧流动性最大的优点就是成本低、见效快。在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前提下,仍然有上调法定准备金率的空间。06年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4.8%,2007年初4次上调后收缩了2%,不考虑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继续增加,以回笼货币为目标的法定准备金率还有2-3个百分点的上调空间。这也是法定准备金率成为现阶段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原因之一。


  

  3.在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还存在结构性缺陷,从而降低了其有效性。

  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增加而被动式地操作,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公开市场操作,且以外汇为对象的公开市场操作就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根源。货币政策的价格工具还未完全市场化,利率工具的效用不明显。中央银行基准备利率(如法定准备金利率、超额准备金利率、再帖现利率、再贷款利率、央行票据利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以及人民币汇率均属管制利率,其作为价格工具还未完成市场化转变,不能反映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关系,市场对利率变化的反映也不灵敏,从而制约了其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宏观调控经济效力的发挥。

  三、效果

  2003-2006年,我国货币供给年均增长率为16.10%,基础货币年均增长率为14.24%,货币乘数年均增长率为0.03%,可以得出,货币供给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基础货币的增长。基础货币的增长导致流通中的现金和存款准备金的增长,其中存款准备金的增长源自于存款余额的增长。这一时期,存款余额的年均增长率为17.23%,M0的年均增长率为10.52%。法定准备金率对基础货币作用较小,而主要是对货币乘数发生影响。数据表明,这一时期货币乘数变化相对较小,而基础货币在持续增长,进而货币供给持续增长,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还没有产生明显的作用。为什么?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究竟有没有效用?

  2003年末至2006年末,我国通货存款比(M0/D)年平均下降了0.0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总共提升了3%,而货币乘数(m)相对较稳定,年平均仅上升了0.03%。原因在于,尽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了3个百分点,但是,总存款准备金率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动。

  我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普遍偏高(长期维持在5%-8%的水平),每次提高0.5个百分点的法定准备金率只是将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减少的0.5%,增加到法定准备金率上,对总存款准备金率没有什么影响;对商业银行来说,超额准备金是其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闲置资金,减少0.5个百分点,不会使银行有流动性收紧的感觉。只有当法定准备金率持续提高,将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中的闲置资金全部紧缩或紧缩大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才会对货币乘数有影响,进而缩减货币供给量。

  从这个角度讲,提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效果,体现为收缩了银行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闲置资金,也就是说,收缩了银行过剩的流动性。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常规工具是合理的,只要过剩的流动性还存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有频繁提升的必要性。

  

  四、趋势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在短期内不会消失,利率与汇率等价格工具也不会在短期内完全实现市场化,因此近期法定存款准备金仍将成为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但从长远看,货币政策工具的发展仍将是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首先,2006年央行已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建设,并于2007年初建立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对社会公布的品种包括隔夜、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共八个品种。Shibor的某些品种(如隔夜Shibor利率)已成为能够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相对应的中介目标工具。可以预见,我国在不久的将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完全可利用Shibor作为中介目标工具实现市场利率机制。其次,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就是外汇占款,货币政策自主化的关键是实现汇率市场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4-27 06:08 , Processed in 0.09304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