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5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理论] 新教材的教学体会之我见

[复制链接]

2800

主题

2800

帖子

843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3:2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我们的体会如下:  
        一、在教材编排方面。
        1、版面设计:新颖、图文并茂,还在必要的地方配有边框和文字说明,让人耳目一新,容易为现代学生所接受,与以前相比较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内容安排方面。
        (1)突出“数学并不乏味”!新教材的编写者们在这一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总体来看,新教材充分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可接受性,有较强的“亲和力”;例、习题中生活事例多了——杯子里装水问题、计程车问题、环保问题、储蓄问题等事例都是我们身边最实际、最平凡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 同时,新教材入口浅,很多抽象的数学概念都举了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好学易学。新教材有两个突出的特点:情境导入和问题驱动.从情境导入,再提炼出数学概念,以问题为起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发展能力.在数学概念方面,模式往往是呈现具体问题情形,再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在数学命题的呈现方面,往往是呈现数学事实,归纳形成命题,给出命题证明,命题应用举例.
        (2)新教材对原有数学知识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更加关注知识的整体性,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我们刚刚讲过的函数为例。在函数的单调性一节。在老教材中,直接定义函数的单调性和单调区间。而在新教材中,先是增加的和减少的,而后是单调区间,单调性,单调函数。这样做,一方面使单调性更加贴近学生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也将区域性的单调性问题与函数在定义域上的单调性区分开来。而单调性的定义也由区间上的单调性扩展到任意集合上的单调性。
        (3)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展现,比如:数形结合、待定系数法、函数与方程、方程的近似解的求法——二分法的引进等。我感受特别深的是数形结合思想。可以说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材中无处不在。在集合中文氏图的应用,在数轴表示数集,在数轴上进行数集的子、交、并、补运算,在新教材中随处可见。在函数一章中,研究函数的性质一直就是与函数图像连在一起。
        (4)信息技术的引入,希望更新教学方式,计算机的使用希望体现时代的要求,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主动学习的激情和参与意识。不幸的是我自己现在还不知道图形计算器是什么样子,更不用说怎么用了,我们到现在也不知道怎么样来处理这一块知识。
        (5)层次性强,注重探究:通过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考与推理,提高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探索新知识的形程过程,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并不仅仅局限于会做数学题目,数学也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我也会探求数学结论呢!  
        (6)开辟“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拓展性栏目,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培养数学兴趣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身边!  
        二、在教学方面遇到的困难。
        1.  新课标下,时间少,课堂容量大,涉及面广。
        这是我们在实施新课标下遇到的实际问题。由于时间少,教材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习题多,所以要赶时间,要赶进度.用教材教,变成了用教材“赶”.“赶”是我们的共识.赶,就意味着数学教学很难顾及每个个体学生,这背离了新课标的不放弃一个学生的理念。而且容易出现学生学习中“夹生”现象。两年来的最大感受就是赶,我们一起用新教材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好后面有条狗在追着一样。一直到现在复习了,我们还是有这样的感觉。其实,学生也想学好,老师也想教好,我们想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就是学生接受不了,教学矛盾就是这些。
        2.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不理想.  
        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发现初中数学中不要求的内容,却当成高一学生已掌握的.如立方和(差)公式,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最值,射影定理,用十字相乘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等。初中不讲,高中该不该讲?比如十字相乘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不讲,高中考试题量很大,解一元二次方程每次都有求根公式很显然不利于解题的快与准.所以我们还是挤时间补充一些现在需要、以前不要求的内容.这样又增加了内容,使原本就紧张的时间更加吃紧了,自然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这是各个学校的共性,一中今年暑假的时候就在组织老师编著初高中过渡教材。我们当时想在讲课中加进去。但现在看来不集中练习,效果不理想。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难。  
        新教材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本来是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的,我最近看了一下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本,教材已经在倡导自主学习方式。一方面是急功近利,另一方面是由于小学生识字不多,理解力跟不上,数学问题都是在老师、家长帮助下,半理解半死记去学习数学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里的应用题不再难以理解,但学生阅读理解的习惯却没有培养成功。到了中学,抽象的东西不断出现,学生更不知道从哪儿读起了. 新教材在知识的介绍上,多数情况下,都是让学生自已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索,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在应用规律。以此来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对所学的知识有效归类,组成块状知识结构,形成线索、系统。然而,学生自己动脑这个环节一旦失去,上述效果自然就不会产生。我们现在很难办的就是如何能使学生动手动脑。 4. 表达难.新教材在知识的整体框架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在规范上面要求却不高。更何况大部分结论都是通过不完全归纳法而得到的,没有严密的论证。这让学生一下子无所事从,而我们想要培养学生规范,又需要时间来支撑,现在时间对我们来说是少之又少。这样一来,学生本来就不知道怎样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下更是难上加难。要么象写论文一样,要么简单到就只有一个结果。
        5.教学难。
        (1)教材问题:例、习题有些偏难,有不少近几年来的高考题,要求偏高。  
        (2)信息技术问题:图形计算器不应过分强调,科学计算器用的机会很多,但许多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似乎跟不上,尤其是计算机的使用,受到经济条件和使用技术等多方限制,不少教师,尤其是上了一定年纪的教师似乎有意回避使用计算机和计算器,更谈不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并帮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探索、归纳、猜想、论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了。  
        (3)新增内容处理问题:面对新增内容要“现学现卖”,很多时候不知讲什么.面对改动的内容,往往会受过去讲课习惯的影响。比如单调性、幂函数、正整数指数函数,指数运算等。还有一个是怎么样讲,讲到什么程度问题:由于新、旧教材体系的差异,尺度很难把握。  
        (4)配套资料问题:各出版社的教辅资料都不多见,而市面上的资料较少,并且大多是按旧教材内容编的,与新课标要求有较大出入,比如:我们选来高一我们选了一个极品作业本,里面的题目有很多与新教材不一致。学生如果不做资料吧,就现在学生的学习习惯,自己探索不知道探索方法,更不愿意费神费力。对知识理解不了,再没有一个熟练程度,将来的高考怎么办?这很让我们费脑筋。
        三、我们的做法。
        尽管我们面临着重重困难,不过我们有这么多年富力强的人组成的团队,有这么多爱岗敬业的好伙伴。两年来,上课前我们商量,上完课后我们再总结。我们都在尽最大努力来适应新教材,也在尽最大努力克服困难。我们做法如下。
        1、三学:1学文件(关于新课程的文件),2学课标,3学教材(通读教材)我们开始一个新章节的时候,都是先把教材通读一遍,看准现在新课标的要求,吃透每一节在该章节中的地位及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再讨论,讲课。
        2、认真研究教材,教学时用好教材中的素材(概念、例题、习题等),讲课中补充太多的东西会令本来不宽松的课时更紧张,我们比较认可将教材中的内容吃透,将课本中的例题、习题讲透,并将例题、习题进行变式来教学。讲课时不能只讲课本的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3、拓宽自己的视野,熟悉初中的教学情况,同时尽快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平时多积累一些物理、化学、生物等其它学科的知识——新教材对教师知识的广度、本专业知识深度的要求较以前高了,而不是低了。  
        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施数学文化的教学,让学生在“读”、“看”、““听”、“议”中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5、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过我们希望能为我们配备计算器,至少要有函数计算器。我们分组进行课件制作,将能用课件进行的课题制成课件.紧密合作,对课程的进行整合,针对教材中部分习题偏难以及部分学生不熟悉的情况,互相合作,开发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同步练习等。  
        6、转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更好地实现教师从“主讲”到“主导”的转化,突出学生的体”地位。  
        7、教学过程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展示常用的逻辑思考方式。  
        8、加强教学研究,平时多请教、多记忆、多思考、多积累、多总结,准备一个“随记簿”,把一些好想法、好教法等记下来,这样会使自己成长更快——有道是“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与物也”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5-17 00:01 , Processed in 0.36354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