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2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理论] 走近“学情” 关注“生本”课堂设计

[复制链接]

2800

主题

2800

帖子

843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3:2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教学的需要,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都与课堂教学效率密切相关。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模式被大家放到实践中检验、对比、讨论。
        究竟哪种方式更适合提高课堂效率,更能适应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呢?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这个课题尤为凸显,为此我想就课堂教学设计的生本性、实效性,谈谈自己的构想。
        一、教学情境设计要 “关注学生的认知、走进学生的生活、着力与学生的共情点”。
        1 、创设数学情境要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
        无论是新知识的接受还是纳入,都取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因此,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都应该确保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使学生在“既陌生,又似曾相识”心理驱使下,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2、创设数学情境要走进学生身边的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不仅有利于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数学情境要充分挖掘共情点: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的生发学习的需求;二是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三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解决问题,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方法,科学的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四是要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的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二、数学课堂“问题引领”要“设台阶、展过程、示学法、预生成”。  
        新课标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提问时应有意识使教室内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要鼓励所有的学生认真思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愿望。  
        1、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能启发学生思考、达到巩固知识、调控教学情境的目的。  2、课堂提问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提问的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
        3、课堂提问要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生成”。“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不要预设,不仅要而且还要合理地改进预设。 因为“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叶澜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这就说明我们需要预设,更需要多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状态的预设。
        三、合作探究设计要明确“探究活动的预案、探究的方法、探究的参与度”。
        合作探究活动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预设启发式设计和分层活动的预案,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条件和空间。如“已知等边三角形ABC,能否找一点P,使△PAB、△PBC、△PAC均是等腰三角形?你能找出几个这样的点?”上述问题不易理解、答案较多,单独解决可能不全面,学生可通过讨论得到结论。其次合作学习可以同桌、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有目的的安排座位,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也可以采取“兵教兵”交流的形式进行。使学生间有直接交流合作的机会,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四、多媒体重在“辅助”教学,适当的板书“示范”学生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具有声情并茂、生动形象、能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容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等特点。多媒体要用在“突破困难点、抽象边具象过程点”上。多媒体的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动”“静”结合,并相互转化,应适时适度地利用这一优势,帮助学生在动态环境中观察、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辅助”,多媒体使用并不排除适当板书设计。教学实践表明:演示得太细就如同老师讲解得太细,使得学生没有了思维的空间。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思维浓度”。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随时“节外生枝”, 辅助媒体“应付”不了“生成事件”。展示学生的思维“火花”,此时粉笔和黑板的作用是“辅助媒体”替代不了的。
        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学实践是一个“摸索”与“磨合”的征程,所有教学设计前提条件是:一定要适合学习的主体---学生;同时也要适合知识的传承者—教师;只有“教与学”的双方和谐一致了,才能演奏出“优美、动听、高效”的乐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5-16 16:46 , Processed in 0.4304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