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564|回复: 0

[其他相关] 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复制链接]

496

主题

496

帖子

154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41
发表于 2014-2-10 14: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语用能力、推导能力、文化判断能力。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的运用体现在语境的利用,语用推理能力的提高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三方面。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法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交际法外语教学;语境;语用推理能力;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211-02

  一、言语行为理论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次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1955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做讲座用以纪念语用学的先驱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 并在讲座中发表了《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在《以言行事》中句子可被分为两种:施为句(performatives)和表述句(constatives)。随着研究的深入,奥斯汀发现施为句理论存在一些不够严密的地方。施为句和表述句本质上没有区别。所有的句子都可以用以实施行为。在施为句研究的基础上,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即言语行为理论。在任何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说话实施三类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指以言指事,以言叙事,包括发出声音和组成有意义的词语,即说话本身以及由此产生的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指以言指事,以言施事,即示言外之力,用说来做事或传递交际意图;言后行为指言后之果,以言成事,即说话后改变对方和产生的效果。之后,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 指一种以言行事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间接地实现,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规约性言语行为指对字面意义作一般性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需要借助说话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背景知识和所处语境来推断得出,因而,更为复杂和不确定。

  二、交际法外语教学

  1.交际法外语教学理论

  交际法外语教学的先驱人物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包含四种成分:即语法性(grammaticality);可行性(feasibility);适宜性(appropriateness;现实性(reality)具体地讲,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话语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对应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通过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through language)是对交际法最新的概括。学习的任务在于交际,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学习的目的不只是学会外语,而是学会如何恰当地使用这种语言。

  2.言语行为理论与交际外语教学法的联系

  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教学法的贡献是言语行为理论与语言研究之间联系的体现。教学过程的重心应是发展学生的情景理解能力,语用能力以及文化认知能力。 Richards 和Rodgers 认为交际法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一是培养学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掌握四种语言技巧的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语言学习来交际并获得交际能力,即能够运用所学语言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的、得体的交际。可以看出交际教学法重点强调了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言语行为中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密切相关。

  三、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语境的利用,语用推理能力的提高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1.语境的利用

  交际法外语教学注重对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交际能力体现在说话人和听话人根据语境来实施言语行为,语境研究的是具体情景下的话语意思, 对语言的使用,话语的理解和表达有着巨大的约束力。语境不仅影响了我们说什么,更重要的是影响我们如何去说。以自行车失窃一事为例,向朋友讲述与向警察讲述是不一样的,因为两种行为涉及不同的情景模型。Van Dijk认为,情景模型由简单的图式(schema)或有限的常规范畴构成。这些范畴可以切分为交际情景,包括:场景(setting)(交际的时间、空间等因素),参与者(participants)(交际双方的各种因素),意图(intention),(背景)知识(knowledge)等。来看以下例子:

  --Are you writing a letter to your wife?

  --Yes, I am.

  --How often do you write to your wife?

  --Once a week.

  这段对话适用于课堂上操练句型,但是一旦放入交际情景模型,就会认为提问人无礼,甚至别有用心。

  Excuse me, would you mind taking me to the airport?

  这句话礼貌得体,可是用它来向出租车司机招手叫停后提出的请求,就未免太做作了。这里的交际情景模型只要求简单的Airport, please,既礼貌得体,也不失身份。因此,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对语境的分析利用能力。通过对场景,参与者,意图及背景知识的分析来判断具体语境中的言外之意。

  2.语用推理能力

  语用推理能力是交际法外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的另一重要能力。正确的判断语用用意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抓住篇章结构的主要核心观点。有技巧的理解和使用语用用意是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必经途径。塞尔认为听话人可以根据一定的语用推理来判断出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用意,要推导出说话者的言语行为,听话人要有一定的语用推理能力。这种语用推理能力建立在一定的语言知识、双方互知的背景信息和合作原则之上。X提出某种建议,交谈对方Y使用间接言语行为表达了拒绝,以下是塞尔给出的关于间接言语行为语用用意的推理过程。(其中(1)是指Y所说的话语)

  Step 1: A proposal is made by X, and Y responded by means of an illocutionary act(1)。

  Step 2: X assumes that Y is cooperating in the conversation, being sincere, and that she has made a statement that is relevant.

Step 3: The literal meaning of (1) is not relevant to the conversation.

  Step 4: Since X assumes that Y is cooperating; there must be another meaning to (1)。

  Step 5: Based on mutually share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X knows that they cannot leave until Y is ready. Therefore, Y has rejected X´s proposition.

  Step 6: X knows that Y has said something in something other than the literal meaning, and the primary illocutionary act must have been the rejection of X´s proposal.

  通过实例来分析,如下:

  甲: Let´s go to the movie tonight?

  乙: I have to study for an exam.

  通过该例句阐述了甲如何从乙表示”陈述”的字面意思中推导出间接言语行为“拒绝”的推理步骤:

  步骤1:甲向乙提出建议,乙作出陈述,说他要准备考试(命题内容);

  步骤2:甲设想乙持合作的态度,因而认定乙恪守了关系准则(关系准则);

  步骤3:乙的应答应当是下列言语行为中的任何一种:“接受”,“拒绝”,“建议”,“进一步考虑”等;

  步骤4:但乙的字面意义没有做出上述任何一种言语行为,因而他故意违反了关系准则(从步骤1-3推断);

  步骤5:因而乙要表达言外之意。设想他遵守了关系准则,那么,他的言外之意不同于其字面意义(从步骤2-4推论);

  步骤6:显然甲知道,乙准备考试要花大量时间,乙看电影也要花大量时间(事实的背景信息);

  步骤7:因此,乙不能去看电影了,而是要在此期间准备考试(从步骤6推断);

  步骤8:有能力实施符合命题内容条件的预期行为是接受建议的恰当条件(言语行为理论);

  步骤9:因此,甲知道乙所说的话语表明,乙无法接受甲关于看电影的建议(从步骤1,7和8推断) ;

  步骤10:因此,乙的以言行事意图,语用用意大概是拒绝对方建议(从步骤5-9推断)。

  这是一种理解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用意时,可能作出的逻辑推理过程。这种推理方法为理解说话人(篇章)的真正意图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同时也说明,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推理能力。要理解说话人(篇章)的真正意图,除了语言知识,学生还要有一定的交际能力,推导言外之力,准确把握说话人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3.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语言与文化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反映文化的特征,文化也可以影响语言的使用。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中外言语行为中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的范畴很宽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打招呼,致谢,表示谦虚,接受礼物,声调高低,文化传统,身势语言及禁忌观念等。如年龄、收入及体重等问题在英美国家都要回避,而在中国并非如此。中国人打招呼时通常会说“你吃了吗?”、 “到哪儿去呀”等,而在英美国家听话人可能会产生误解,将其理解成邀请或询问隐私。因此,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差异的敏感。通过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强调文化差异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及推荐一些了解外国文化的途径和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语用能力、推导能力、文化判断能力。交际教学法重点强调了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言语行为中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密切相关。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的运用体现在语境的利用,语用推理能力的提高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三方面。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Levinson,S.L.Pragma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4]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胡文仲。文化差异种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4-16 15:19 , Processed in 0.38564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