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6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药学] 影响中药注射剂稳定性的相关因素研究

[复制链接]

2471

主题

2471

帖子

738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8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22:5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  文章首先介绍了中药注射剂的优缺点,然后分别从注射剂的配伍问题、 化学成分、 原料药材3方面探讨了影响中药注射剂稳定性的相关因素,提出分析、发现和解决影响中药注射剂稳定性的因素是当务之急的工作。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 稳定性、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njection. Then explained the compatibility, chemical constituent, and crude drug respectively. Finally it put forwards that to analyze, discover solve the problem is an urgent job.

  Key words:Inj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ability

    中药注射剂系指从中药材中提取有效成分,经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制成的可供注入体内包括肌肉、穴位、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使用的灭菌溶液,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溶液的灭菌粉末或浓缩液[1]。

    中药注射剂的出现,改变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有着快速、高效的特点,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中药注射剂应用是否对症,剂量是否适宜,尤其是和并用药时出现问题较多。合并用药可能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但配伍不当不仅不能提高疗效,反而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由于中药注射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有许多可变因素,长期以来中药注射剂的稳定性问题是一个经常反复困扰生产部门的大问题,因此,分析、发现和解决影响中药注射剂的稳定性的因素是当务之急的工作。本文对近年来有关中药注射剂的稳定性研究进行总结。

  1  注射剂的优缺点

  1.1  优点

  1.1.1  药效迅速,作用可靠。临床应用时,注射剂以液态状态直接注射入人体的组织、血管或器官内,吸收快,作用迅速。并因其不经胃肠道,不受消化系统及食物的影响,故而剂量准确,作用可靠。

  1.1.2  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在临床上常遇到神昏、抽搐等状态的病人,或患消化系统障碍的患者不能口服给药,采用注射给药则是有效的给药途径。

  1.1.3  适用于不易口服的药物,某些药物由于本身的性质,有的不易被胃肠道所吸收;有的具有刺激性;有的则易被消化液破坏,如制成注射剂可解决之,其中中药天花粉的结晶蛋白制成粉针剂便是一例。

  1.1.4  可以穴位注射发挥特有的疗效,如当归油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1.1.5  注射剂是将药液或药粉密封于特制的容器之中与空气隔绝,且在生产时无菌操作并经过终端灭菌处理,故较其它液体制剂耐贮存。

  1.2  缺点

  1.2.1  注射时疼痛。

  1.2.2  注射给药不方便。

  1.2.3  注射剂由于不像内服药剂经过肌体的防御组织(肝脏),所以质量要求比其它剂型严格,使用不当更易发生危险。

  1.2.4  生产过程长、工艺比较复杂。

  2  影响中药注射剂稳定性的因素

    有关影响中药注射剂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如涉及生产工艺的诸多因素: 提取工艺、精制工艺、配制工艺等,以及其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物理、化学因素。这些工艺、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因素是影响中药注射剂稳定性的主导因素,而中药注射剂的配伍问题也是其中影响因素之一。

  2.1  中药注射剂配伍后常见的问题[2,3]

  2.1.1  微粒数量增加[4]实验研究表明,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后直径在2,5,10 μm的不溶性微粒显著增加,超出了药典的限量规定,认为可能是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因pH值改变或氧化、缩合、水解等而析出微细沉淀[5]。

  2.1.2  含量降低清开灵注射液与复方氯化钠混合后,2 h内稳定,4 h后紫外吸收侧明显降低[6]。

  2.1.3  配伍后出现混浊、沉淀现象穿琥宁注射液加入10%GS中,静脉滴注过程中出现了混浊现象。实验表明是由于10%GS的pH过低、穿琥宁在酸性环境中不稳定所致[7]。  2.2  澄明度考察[8]因中药注射剂澄明度问题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可能性等问题已普遍引起广大医药工作者的注意,对影响澄明度因素进行了多方位分析,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①操作环境;按GMP规定可以终端灭菌的小容量注射剂的稀配、灌封及安瓿的最终处理须在10 000级环境中进行;②工艺和设备:要注意配制工艺及过滤设备的选择。滤过是保证注射剂澄明度的关键操作,因此,滤过时应选择效率高、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过滤器,例如常用的过滤器有沙滤棒、垂溶玻璃滤球、折叠式微孔膜滤芯、超速离心机等;③灌封工艺和设备:净化压缩空气,选用灌封工艺及其设备(单机灌封、洗烘灌联动机);④安瓿的选择和管理;⑤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2.3  化学成分是影响中药注射剂稳定性的内在因素[9]中药针剂从提取单体或制成复方制剂,目前虽有较大的发展,但要普及还有许多困难。在成分的效能上分为有效成分、无效成分。从化学角度上讲往往有许多困难。如生物碱类、强心苷类、皂苷类、蒽醌类、香豆素类和木脂素类、黄酮类、有机酸类、糖类、氨基酸类、多肽类、萜类及挥发油类、色素、树脂等等,成分相当复杂。多种成分具有多种物理化学性质,而物理化学性质是影响注射剂稳定性的根本。如因溶解度过低造成在溶液中析出而混浊、沉淀;因其分子中富含有双键造成在放置过程中氧化还原反应,使药液颜色加深、混浊、沉淀;因含环烯醚萜等类成分致放置过程中发生氧化聚合反应,还有分解、络合、中和等反应,均能造成其稳定性的下降。

  2.4  中药注射剂原材料是影响注射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10]中药注射剂原料往往有多种来源,这些原料来源可以是来自植物、矿物、动物等物质。既可以单独成方,也可以多样组方。中药在全国各地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形态相似而疗效各异,往往容易混淆。再加上地区习惯的不同,同一种中药可能有几个甚至是几十个名称,往往造成“同名异物”或“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因此,经常遇到不同批号的注射剂疗效不同,质量不稳定。其主要原因还是有效成分的含量改变引起的。对已知有效部位或成分的中药,常根据各类成分的化学性质,采用定量分析法定出质量标准。不同植物所含化学成份不尽相同,单一成分的含量相差更大,如大黄不同种植物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可能相差几倍。这将导致不同批次注射剂成分的含量差异很大,从而影响中药注射剂的稳定性。

  3  结语

    中医药以其独有的符合疾病变动规律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同。中药注射剂代表着中药制剂的发展方向,更是倍受关注,但其落后的生产、设备、技术、薄弱的基础研究阻碍了它的发展和国际化。只有更安全、有效、质量稳定、可控才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因此按国际认可的标准和规范,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开发先进剂型,促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的健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罗海燕. 注射用丹红(粉针)的药学研究[C]. 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5.

  [2]黄宝秀,巍春敏,秦焕梅. 常用中药注射剂配伍变化[J].基层中药杂志,2002,16(3): 60.

  [3]何建平,应国辉,方国英. 5种中注射剂与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考察[J].中国药房,2001,12(10):630.

  [4]吕 强,李 静,罗 勇,等.28种中药注射剂不溶性微粒的研究[J].中国药房,1998,9(6):252.

  [5]刘风林.清开灵注射液与输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6):35.

  [6]陈雅珠,王琼芬.注射用穿虎宁与12种药物的配伍稳定性考察[J].中国药房,2000,11(5):229.

  [7]殷立新, 刘秀菊,胡永福,等.穿虎宁与24种药物配伍的稳定性考察[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1999,16(1):55.

  [8]黄晓丹,郑义民. 影响注射剂澄明度因素的探讨[J]. 中药材,2001,10(10)755.

  [9]宋秋香,张克臣.影响中药注射剂稳定性因素的探讨[J]. 河南畜牧兽医,2003,24(7)35.

  [10]徐春梅,扬建哲. 浅谈中药粉针在制备过程中的质量问题[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8(7):1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4-26 04:14 , Processed in 0.03435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