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694|回复: 0

[传统文化] 浅论传统孝道文化的养老保障功能

[复制链接]

5154

主题

515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6
发表于 2014-4-17 14: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文关键词】传统孝道文化 养老思想 养老保障功能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蕴藏了丰富的养老敬老的思想,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作为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中国传统养老中起到了教化、导向、凝聚、调控和传承作用。为发挥传统孝道文化在养老敬老中的作用,应在吸收传统孝道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弘扬和提倡现代社会的公民孝道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提供支持。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蕴藏了丰富的养老敬老的思想,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文化传统。什么是“孝”?《说文解字》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一解释指明了孝是儿女对父母的敬养。儒家的孝的学说从子女角度阐述了父辈与子辈之间有关敬养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行孝的规定要求。敬老和养老是孝道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其精神所在。敬老是指对父母及老年人的敬爱和敬重,不仅包括在物质生活上保证父母和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合理需要,而且包括在精神上满足父母及老年人的需要。养老是指对父母和老年人提供物质供给,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使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统一于为老年人提供适宜的条件和氛围,达到生命延续,社会发展之目的。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蕴藏的养老敬老思想自古有之,源远流长。孔子在《论语》中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其中“安老”是孔子的重要社会思想。孟子在养老敬老方面的贡献表现在:首先,他从人的本性上论证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次,孟子提倡“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已归矣。”他把养老与“有善”、“仁人归矣”联系起来,并推崇“养老敬贤”、“敬老慈幼”。管仲在治国实践中提出国君出巡要行“九惠之教”,即行九项惠政,其中明确的养老措施有二项,即“老老”和“养疾”。所谓“老老”,就是“凡国都皆有掌老,年七十以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八十以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九十以上,尽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共棺撑。劝子弟精膳食,间所欲,求所嗜,此之谓老老。”这项措施规定,老人70岁以上,一个儿子不服役,每三个月政府馈送一次肉食;80岁以上,两个儿子不服役,每月都有馈肉;90岁以上的老人。全家不服役,每天都要有馈肉。老人死了,政府供给棺撑。平时劝导老人家里的弟子,要为老人精心供食。所谓“养疾”,就是“凡国都皆有掌病,士人有病者,掌病以上令问之,九十以上,日一问;八十以上,二日一问;七十以上,三日一问;众庶五日一问;疾甚者以告,上身问之,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此之谓养疾。”即国家设掌病一官,对老人及一般庶民中的患病者给以问候,对于病危者,国君还要亲往探问。在20世纪初期,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阐释民生主义时指出“少等的人有教育,壮年的人有职业,老年的人有养活,全国男女,无论老小,都可以享安乐。这就是三民主义的用法。孙中山先生把养老问题和民生之本联系了起来。由此可见,养老问题不只是一家一人之事,而是社会之事,是社会管理、社会动策、社会革命、社会理想之事。人人都有老的一天,因而养老问题具有社会普遍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的社会制度里,各社会都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和文化传统处理这一问题。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蕴藏的养老敬老思想就是特定国情、社情下的产物。
    从中国当前的养老方式看,虽然自助养老、社会养老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些养老方式在中国当代社会,所占比例较小,而且受到诸多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限制。加之我国是个发展中大国,人口基数很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很难指望像某些西方发达福利国家那样,以社会和国家福利的形式全部解决养老的经济供给问题。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家庭养老仍然是中国大多数家庭主要的养老方式。加之孝道文化历经几千年,家庭养老也变成了老年人的一种文化精神需要,许多老年人还是愿意接受子辈的孝道养老方式。尽管现在大家庭多数不再聚族而居,甚至父母和成年子女也不在一起居住,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割断血浓于水的亲情,中国人还是非常重视家庭亲情,家庭仍然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父母仍然是人们心灵的港湾,孝亲仍然是大多中国人深厚的情怀和实践。尽管有孝亲与工作、地域、居住、小家庭的诸多矛盾,但这也并没有影响很多人履行自己孝亲的伦理义务。经济供给、体力付出和照顾、精神关怀,这仍然是很多人的孝道实践。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作为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中国传统养老中起到了教化、导向、凝聚、调控和传承作用。
  1传统孝道文化具有养老的教化功能。
    几千年来,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凡是尊老敬老和孝敬父母的,都受到社会的赞扬,凡是不尊老敬老和不孝敬父母、甚至虐待老人的,都为世人所不齿。孔子说:“百善孝为先。”尊老敬老是为人的美德,子女孝敬父母,是理所当然的事。古往今来,事亲至孝的感人事迹很多。孝道文化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父母通过基本孝义的教育与自己对上一辈的行孝行为教育,通过这种耳提面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不断地教化子女,使之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培养其适应社会各种规章制度、风俗习惯的行为规范。
  2传统孝道文化具有养老的导向功能。
    孝道文化强调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职责与义务。在吃的方面,《礼记·王制》规定Csl,从父母50岁开始就要为他们特别准备精粮不,能再和自己一起吃粗粮;到了60岁每餐饭就要准备肉食;到了70岁,还要有精美的副食品佐餐;到了80岁还要经常给他们吃珍贵难得的食物,以补充营养;父母90岁的时候就要随时随地给老人提供食物和饮品。在穿的方面,《礼记》说,70岁以上的老人就要穿帛裘衣服。80岁以上的老人就是穿帛裘衣服也不暖和了,完全要靠做子女的问寒问暖和细心体贴。因为老人已老,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所以《礼记·王制》还规定子女必须从老人60岁开始为老人准备葬具。“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年龄越大,老人的精力和体力越来越衰微,这种将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分别给予不同权力和不同照顾的礼仪和方式是对老年人的一种体恤。朝廷还规定的子女的养老原则是“君了誉老不徒行,庶人着老不徒食”。在中国古代社会,只有尊者才能乘坐马车。皇帝出行乘坐马车称为“龙辈”。对士大夫阶层来说,60岁以上的老人每餐吃肉已不成问题。他们有更高的要求,出必乘车成为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对一般的平民家庭来说,60岁以上的老年人能否吃上肉还是个间题,所以国家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必须保证每餐都有肉食。

  3传统孝道文化具有养老的凝聚功能。
      在古代,养老行孝的道德的准则被看作是一种家庭道德,是维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政务包括五伦十义、家产、家风、家法等内容,这些内容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成为中华大文化中的子文化。孝道文化具有凝聚功能,因为文化可以使一个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在同一文化类型或模式中得到教化,从而产生相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产生巨大的认同抗异力量。尤其在家庭,作为社会的初级群体,群体内的成员具有不可替代性,作为其基本成员的父母与子女本身就存在着十分紧密的依赖关系和归属感,通过养老孝行的双向互动以及情感交流,使家庭产生巨大的聚合向心力,凝聚所有的家庭成员共建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
  4传统孝道文化具有养老的调控功能。
    在中国古代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体现最基本的人伦关系。在家庭里,在孝与养的关系上,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是最早存在的,也是最根本的。一切其他关系均是从这一关系中派生的。因此,孝必须首先敬爱父母,孝道所体现的是子女对父母、祖父母敬养之义务。这一义务的价值在于肯定生命与重视生命及其来源。生我者,父母也。父母之结合即夫妻之结合。夫妻之关系有再造生命的意义,同时也有使父母生命延续的意义。夫妇之关系可启后,父子之关系在承前。承前启后,血缘相联。这便是生命“纵”的意义。亲兄弟关系,可谓是生命“横”的意义。对兄弟关系的重视,乃是对生命来源扩展的尊重。盖兄弟之的生命,均从父母的生命而来。我们敬爱父母的生命,亦应敬爱父母生命所创造的生命。所以,孟子感慨曰:“尧舜之道,孝梯而己矣。在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为了共同的生存和发展,会要求其成员在养老上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形成一定的家庭养老规范,使家庭成员在养老上明是非,辨善恶,趋向共同的价值观,以保证家庭得以在社会秩序中良好地运行发展。孔子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另一方面,他又要求“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可见,孔子是从敬、乐、忧、哀、严等的角度上规范了子女孝养父母的行为,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养应该符合礼的要求。同时,这种符合是偿还性义务,而应该是从内心深处对父母进行孝养和敬爱。但是人都是有个性的,家庭也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父母与子女作为两代人,代沟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家庭孝道的倡导,发展家庭和谐的亲密人际关系,就能很好地调解家庭养老的矛盾,使家庭成员在养老问题上的矛盾关系得到调节。孝文化不仅能够通过孝养父母使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享受到有物质保障的生活,更可以通过孝敬,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缘关系基础上,建立起互爱互助、温暖愉快的亲情关系。和谐、安宁的家庭生活是一个人生活幸福的极为重要的方面。
  5传统孝道文化具有养老的传承功能。
    家庭赡养老人同时也包含了年轻一代对家庭财产和其它方面的继承,这种继承不仅对家庭的延续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儿子在养老的过程中,也能够将一门特殊的技艺、学问延续下去或发扬光大,使我国许多的绝技、绝活由这一渠道保存下来。它在社会风尚中居基础地位,家风的兴衰对一定社会风尚的形成起着特有的基础作用,提高社会风尚必须重视良好家风的形成。传统的家庭十分重视家风的传承,他们装饰门庭不仅是为了教育好儿孙,也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这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环境,风气的综合治理。在封建社会里,许多有名望的家族长辈都为后世留下“家训”,“治家格言”,意在使后代学会怎样治家,怎样为人处世和立足于社会。这种家风教育对广大平民百姓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我国历史来看,大凡奋勇抗敌、精忠报国、维护国家利益的英雄儿女,往往是良好家风的结晶,相反,贪污盗窃、卖国投敌、败坏社会风气的不法分子,往往是家教不严的产物。家风的培养,维护与倡导,对维护家庭有着积极影响,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有裨益。传统家风中提倡的尊老爱幼、互相谦让、家庭和睦、邻里相安、勤俭持家,在今天社会里也是我们应大力提倡的。
    为发挥传统孝道文化在养老敬老中的作用,应在吸收传统孝道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弘扬公民孝道教育和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提供支持。每个时代都会遇到老人问题,都要为老人的特殊状况提供必要的机会。对父母的衣食物质等方面的供养和精神上的亲近、尊敬,是人类社会共同的道德准则,是“孝”的内在要求之一。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一个社会要想稳定和发展,根本前提是家庭要稳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和睦,父慈子孝,甘苦与共,其乐融融,社会安定才有基础。没有家庭的自身保障,家庭作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单位就失去了存在和延续的内在动力。因此,为家庭老人提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保障是家庭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前提。当一个老人的生存发生困难时,家庭和社会给予他们物质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这就有助于消除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西方学者把养老保障称为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安全网”和“减震器”。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出现老、弱、病、残、孕、伤、穷等不能正常从事劳动的人,而这些人的基本生活如果难以维持,就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以上几种人提供基本的收人保障和健康保障,保障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这样,就既保证了社会的正常运行,又保证了社会的公平,促进了社会稳定。传统孝道思想主要包含敬老和养老。对父母的奉养,即对父母的救济。这是成就孝子德行的首要条件。当父母生命的延存受到因为物质财富的缺乏而引发威胁时,子女对父母的养护需要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当父母生病而需要照顾时,子女的悉心照料或许比医疗中的某些药物更起作用。可见,子女对父母的照料产生的作用是其它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一般说来,敬老能更多地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要。而养老则能更多地满足老人的物质供给和生活照料的需要,使老年人在为社会耗尽毕生精力后能终天年。中国历代的敬老尊老措施都是通过制定一些旨在提高老年人的养老质量的政策来实施的。历史显示,一个有孝心的人,往往也是赡养父母的楷模,如帝舜,一个孤寡老人皆有所养的社会,往往也是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如清朝的康乾盛世社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电话:0898-66661599    站长联系QQ:7123767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jtche.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3-29 15:28 , Processed in 0.11474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校园招聘信息

© 2001-2020 魅优论文范文网校园招聘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