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629|回复: 0

[其他相关] 论政府质量治理目标模式的转变(1)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14-2-28 17: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摘要:政府质量治理在现代意义上的目标模式是顾客导向的服务型模式,其核心是公共治理职能和方式的转型。包括由等级治理转向参与治理、由依人治理转向依法治理、由控制治理转向调节治理、由集权治理转向分权治理、由包揽治理转向服务治理等。  
      关键词:政府 质量治理 目标模式
  
  客观地说,当前学术界热衷讨论并在政府积极实践的“新公共治理运动”仍没有完全脱离企业型模式的窠臼,只是随着社会对公共服务质量要求的进步而进一步突出了“顾客导向”、“服务导向”的内容,体现了质量治理与现代公共治理的契合点。可见,政府质量治理在现代意义上的目标模式是顾客导向的服务型模式,其核心是公共治理职能和方式的转型。结合我国公共治理的实际情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由等级治理向参与治理转变
  
  我国传统的公共治理体制等级森严,个人的人格权威往往高于其职务权威,“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现象比较普遍;上下级之间也存在类似现象。公共治理过程充斥着言传身教、惟命是从、只对人不对事的思维和行为倾向。这一传统造成了我国公共治理无的放矢、盲目指挥、高本钱、低效率的现状。社会利益结构分化使利益主体形成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利益意识,要求实现公共治理的科学化和高效化,以现代化的决策模式和执行手段为社会提供公***品服务。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内部一般职员和低级机关以及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
  
  由依人治理向依法治理转变
  
  我国传统公共治理体制中与等级观念紧密相联的是人治观念。“官本位”观念和“官大学问大”的观念结合在一起,更强化了这种人治传统。其必然结果是导致公共治理中的经验主义倾向和“人情风”盛行。经验主义抹杀了治理创新,助长了官僚主义;人情风置原则于不顾,混淆了公私界限。人治传统反过来又强化了“官本位”色彩,以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普遍存在,***现象日趋严重。市场经济的勃兴和利益结构的分化为法治型行政体制的确立提供了契机,要求政府在保持公道的自律机制的同时,注重发挥以健全法制、依法行政为核心的他律机制的制约作用。
  
  由控制治理向调节治理转变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实行高度控制,造成公共行为的严重失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规范公共治理行为,一方面,应继续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计划指导职能和监视协调职能,使其成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监管者,而不是既充当干预者、仲裁者,又是市场的直接参与者;另一方面,公共治理职能应体现更多的公共性,即提供公***品和服务、进步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政府参与市场的方式,要以市场调节为主,调整公共投资方向,增强公共投资的带动作用。
  
  由集权治理向分权治理转变
  
  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上的集中表现就是中心高度集权,公共治理体制中的集权传统主要体现在中心向地方高度集权。在其影响下,我国的公共治理系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角色错位、功能失调以及边界模糊等诸多题目,严重束缚了公共治理体制的深进发展。同时,集权性质的公共治理体制也难以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致使资源配置失当,经济发展失序。社会利益结构分化使利益主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带有某种自愿契约的性质,地方政府为谋求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倾向于寻找发展经济与提供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它们在不断增强其公共精神和服务意识的同时,必然要求相应的中心政府在更大程度上的放权、分权。
  
  由包揽治理向服务治理转变
  
  随着国民待遇、贸易自由化与公平竞争等原则的实施,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垄断经营的市场资源要回回社会重新配置。公共治理的职能主要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是整合社会的公共资源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因此,政府应通过广泛授权和分权的方式,把原先承担的一部分事务交给公民社会,或各种私人部分和社会中介组织以及社区、家庭、学校、志愿者组织等,让他们通过与政府在特定的领域的合作来分担公共治理责任,以建立起对公共事务的多中心治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4-19 06:49 , Processed in 0.0414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