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0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会文化] 谈论和谐文化建设对社会思潮的引导和价值

[复制链接]

5154

主题

515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0 10:2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文关键词] 和谐文化 社会思潮 引导 价值  
  [论文摘要] 十七大报告要求和谐文化对社会思潮进行引导和统领,这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目前“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下,文化处于多元化、多样化、多变化的状态,因此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发挥“一主”对多元文化以及社会思潮的引导作用。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及文化渗透、文化冲突、文化安全等文化场的现实出发,认识和谐文化建设的积极引导和统领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所要求的。人类社会是由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所构成的巨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内在地包涵着和谐文化建设。从功能上看,和谐文化对于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起着理论统领、价值诉求、思想引行、行为规范、认识评价、理想定位、人文教诲、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等积极的作用。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和谐文化建设有两个功能:一是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即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阶段与矛盾凸显的“并存期”,能够化解矛盾,推动社会成功转型。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谐文化建设地位和反作用将越突出、越明显,和谐文化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并发挥其作用,以精神动力保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探讨和谐文化对社会思潮,特别是社会群体的多元思想的引导价值,必须探讨和分析和谐文化的构成。和谐文化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广义的大文化,其构成包括:理论思想层次、理想信念层次、价值认知层次、文化形态层次、文化载体层次(即新闻、小说、电影、戏剧、文学创作等)。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个由主导文化所统领和指导的系统和思想文化体系。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第五部分,十七大报告的第七部分突出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目前,我们要全力建设和谐文化,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作用。  
    
  一、“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决定了要发挥“一主”的统领作用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0年的历程,使社会发展呈现了多元化的态式,特别是打破了原来在计划经济基础上所形成的“一元化”的文化上态势,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所谓的“一主多元”文化格局,即一个主导与多元文化的存在。“主”即主导,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导的指导思想,这作为主体意识形态在文化格局中处于主体地位、主导作用,把握、引导和统领其它多元文化的前进方向,从而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发展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成为发展目标明确、相互包容、结构合理、和谐不悖的人类先进文化,使多元不乱、不杂、不噪,在主导文化的统领下服务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在我国已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共同发展的局面。公有制、个体所有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外资及民营经济,还有农村广泛存在的一家一户的农户经济等。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所有制形式,反映到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上就必然有相应的文化形态。经济基础的公有制为主体必然决定了在意识形态上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些自然成为多元文化形态中的“主导”和“统领”,而这“主”还必须是“一主”,进而确立并形成了“一主多元”的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格局,提升文化软实力。  
  从社会历史发展看,这种“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和跨越,是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成果。但必须看到“一主多元”文化格局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及社会思潮引导的负面效应:  
  第一,多元文化中的各种文化内涵、文化需求、社会思潮、价值追求、理性认知等都是不同的,有的甚至是对立和水火不相容的,其必然在文化交流、文化思潮及文化碰撞中产生冲突和矛盾,如根源于以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文化,与形成于其他经济形态基础上的文化必然性质不同,作用不同,其具体的道德文化、诚信文化、价值文化等也会不同,这给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带来难题和困难。多元文化的交汇就形成了文化思潮和社会思潮,要使多元文化文化并行不悖,就要发挥“一主”文化的主旋律统领和指导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关键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社会思潮,这是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第二,“一主”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功引导、统领、规范“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多元化,众多社会思潮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客观现实,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所决定的,对多元文化决不能也不可能搞“独尊马列”、“罢黜百家”,因此必须有一种主流文化、主导文化来统领、规范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统领到位、引导有方,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才能使多元文化和众多思潮形成共识,服从主旋律成为和谐文化。不然,主旋律无法引导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其必然在文化上、理论上、思想上、观念上出现“杂音”、“噪音”,缺乏和谐文化的支持就要阻碍和谐社会建设,使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落空。由此可见,“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现状决定了必须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作用。这里的关键是处理好“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旋律”的地位和指导功能,站在新世纪新的历史起点上,来统领、指导、规范目前的多元文化和诸多社会思潮,要与非社会主义文化求同存异,要与中国文化传统相承接并剔除糟柏弘扬精华,要与西方文化有批判和继承,吸引其合理内核,并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形成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要求相适应、相吻合的和谐文化。  
    
  二、苏共亡党教训告诫我们必须发挥主导文化的引导功能  
    
  探讨苏东剧变,特别是苏共在建党88年、执政74年时先亡党后亡国的原因,许多人都集中在政治及经济原因的分析上,其实苏共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连续失误、甚至失败是其剧变的深层原因。苏共在文化建设上的失败上导致了政治上、经济上、党建上等的“多米诺骨牌”现象,“文化软实力”的崩溃引发了硬实力的瓦解,最终导致苏共垮台。粗线条总结、反思这一点对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苏共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的失误,最早源于赫鲁晓夫时期大反斯大林,可以说这是向苏共党的主导理论和指导思想的第一次挑战。尽管斯大林的理论存在诸多问题,但也没有必要全盘否定。接着是勃烈日涅夫僵化、教条、错误、歪曲地对待马列主义、使之不能随着实践与时俱进。所以说,在苏联漫长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苏共始终不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没有找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没有制定出科学的文化政策,反而多次出现以行政手段判定科学对否的事件。如李森科事件等,这个教训极为深刻。在苏共执政74年的历史中,总体上说苏共文化建设是不成功的。最终导致苏共在理论指导层次垮台的是千古罪人戈尔巴乔夫,其错误是:  
  第一,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苏共的指导思想的主导地位。戈尔巴乔夫在他还是苏共总书记时,就已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和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仰,因而与东欧国家民主社会主义传统结合在一起,导致了苏共在理论指导和信念上的崩溃。他搞的 “公开化”、“民主化”使社会大乱,反社会主义、反马列主义思潮出现,此时非常需要马列主义的“主导”和统领,而戈尔巴乔夫认为,把马列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精神垄断”,更加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这样把马列主义由指导思想的“一主”降低为多元文化中的一元。戈尔巴乔夫公开说:“共产主义并不理想,而是社会本身逐渐失去其原先状况的一种运动。”因此,一个多世纪以来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航道”是错误的,人类社会不可避免地要发慌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是于“毫无根据的观点”。②  
  戈氏不但这样说,也这样做,在1990年7月2日召开的苏共28大上,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声明,完全取消了马列主义的主导地位,虽然保留了某些社会主义的概念,但从根本上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的根本原则,指出:“苏联共产党坚决放弃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的垄断主义,放弃取代国家和经济管理机关的做法。”③进而确立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还取消了大学中所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课,开设了“社会与人”的课,加速了大学生思想的混乱。因此,人们说苏共28大是埋葬苏共和社会主义最后的大会④。由于苏共在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上完全抛弃了马列主义的主导,加之社会思潮众多,谁说谁有理,使社会一切全乱了。自苏共苏共28大后,“苏联就像失去控制而又调整行驶的汽车奔向深渊:经济形势加速恶化;苏共党组织加速瓦解;加盟共和国分离分立的风潮在苏联全境急速升级;激进民主势力与民族势力相结合,公开向联盟政府和总统夺权,苏联名存实亡。”⑤这个血的教训是何等的深刻。这说明了在多元文化并存,众多社会思潮存在的条件下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对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是何等重要。  
  第二,苏共在对待西方文化上先是保守、排斥,后是全面放开,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文化性质的改变。勃烈日涅夫执政18年,他在文化建设总体上采取了封闭保守、闭关锁国的政策,对西方文化一律排斥,禁止引进。尽管当时是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期,勃氏就连作为文化形态的科学技术也拒绝引进,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停滞,阻碍生产力发展及经济的下滑。  
  戈氏作为苏共的领导者,从来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者。人道主义是他的世界观的核心,折衷主义是他的主要方法⑥。所以,他在纠正勃氏在文化建设上的“左”倾教条主义时,不是以马列主义为武器,而是用“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来纠正教条主义,结果诱发了右倾机会主义,加上“公开化”、“民主化”,不加限制地引进西方文化,干什么都以西方为真理,经济政策抄用西方的经验,搞什么“500天计划”采用“休克疗法”;政治上放弃共产党执政地位搞多党制;文化上向西方全面开放,大胆引进资本主义文化,并与苏联社会主义社会上的“西欧派”及“斯拉夫派”结合,既造成了苏共党内思想严重不纯,使苏共丧失了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又使文化资本主义化,特别一些反动的社会思潮快速地侵入并成为主导文化,迅速瓦解了苏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在一场静悄悄的文化“和平演变”过程中苏共社会主义文化崩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摧毁了,最后导致苏共亡党了、苏联垮台了。
   苏东的剧变对我们研究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作用有极大的教益,苏东悲剧告诉我们,改革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戈氏在对苏联的历史反思中,在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完成排斥了马列主义的主导和指导作用,把“主导”降为“多元”,用其所谓的“思维”来指导,其结果必然如此。中国共产党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发展马列主义,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使我们党不但防止了苏东悲剧的发生,把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而且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实现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在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中,繁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一反一正的经验教训,对我们的启示如十六大报告所说:“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⑦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理性吸取苏东剧变的教训,搞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其关键点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⑧抓住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这一关键,充分发挥"一主"的积极引导作用,在主导文化的统领下,使多元文化无法形成错误的社会思潮,使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以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三、改革和发展关键阶段要求发挥和谐文化引导作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这样一个规律,凡是搞市场经济的国家,当人均GDP达到一千至三千美元时,社会发展就进入一个西方学者所说的“黑洞时期”。我们称之为既是“黄金发展阶段”,又是社会矛盾凸显的“并存期”。我国现在就是这样一个“并存期”。对此十七大报告指出:“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⑨由于3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组织形式等都在发生变化,进入多元化时代。“多元化”是“并存期”的最鲜明特征,文化多元是其最突出的现象。文化多元化在社会主体上体现的最为充分和明显。社会主体在文化选择上的多元化、价值导向的多维化、思想观念的多样化、认知判断的多变化、道德意识的功利化、生活理念的个性化等,在这样的多元文化场和文化主体下,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前提性的工作就是构建和谐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一主”的巨大作用,以整合凝聚功能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形成共识。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⑩只有这样才能使多元文化不能形成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思潮,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以主导文化的积极作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功引导社会思潮,其着力点、切入点必须解决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多”,社会思潮上的“多”,价值选择上的“多”。实事求是地说,3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了攻坚阶段,此时出现多种多样的文化及思潮是正常的。每个社会主体在民主的环境中敢于表述自己的意识和价值选择,人们敢言、直言,不论对与错有什么说什么,只要不出格都是允许的。当然也有一些群体有特殊性,其中有些偏激,甚至是错误的。我们对此要加强正面教育,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以积极的引导。要努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灌输力度,使之与党中央的战略思考保持一致,形成共识。  
  再如,对十七大提出的社会公平问题,也引发了不同层次人、不同利益集团人的争论和不同的见解。其见解谁对谁错,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是什么,都各持一词。具体化一点,如有些人说,我国目前基尼系数已达到了0.46。一般说来0.4就已达到了分配不公警戒线的边缘。有的人据此对党的政策、方针等提出否定。再就是城乡差距问题,1978年是2.6:1,改革初期是缩小了,1985年达到1.8:1,2004年拉大到3.2:1,2005年达到3.22:1,2006年达到3.28:1。其原因何在?人们的认识和评价也不一样。有的说是改革不到位、市场经济发育不够所造成的,解决的办法自然是深化改革、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有的则认为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造成的,还有的说是某些改革政策的失误,是利益结构的严重扭曲所形成的。  
  再如,由于出现了空前的就业难压力,一些怀旧的心理和认识在一些人中出现,有的说目前党的就业政策是错误的,造成了人才的浪费。这说明有些人还是从个人利益的视角看待党的政策,没认识到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公平竞争,没有看到竞争已极大地推进了社会发展和人的进步。还比如,我们在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调研中,接触了一些国有大型企业的职工,了解其文化心态和认识。实事求是地说,改革之初的热情及企盼已在这些人中失去正当性,有的甚至认为,改革就意味着失业下岗,就是地位和生活水平下降,及家庭生活成本、上学成本的增加。再加社会上腐败及社会不公的现象,正在日益瓦解改革在普通群众和一些人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有些人不满、发泄、非议等也随之而出。这就是我们在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必须面对、必须回答、必须解决的众多不和谐的“思情”。可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是多么重要,任务是多么艰巨。  
    
  [注释]  
  ①⑨⑩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第34页、1-2页、34页。  
  ②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江西高校出版社,第237页。  
  ③《真理报》1990年7月15日。  
  ④⑤陈立骅等著《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675页、878页。  
  ⑥梁耘健、郭飞主编《苏联演变与经济改革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第278页。  
  ⑦⑧《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第34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4-25 07:50 , Processed in 0.2369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