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9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学] 当代中国史学研究亟待深化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5154

主题

515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15:28: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文关 键 词:当代中国史学研究存在问题研究新路

  论文内容提要:当代中国史学研究突破了传统史学研究的窠臼,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存在不少有待改进的地方。应该着眼21世纪,以更宽广的眼界对中国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1世纪,人们将站在新的制高点上,审视历史,面对未来。如何更加自觉地走向文明、走向理智、走向和谐,如何更好地避免战争,避免灾难、避免盲目,这将取决于人类对历史的认识程度,对客观规律的掌握程度,对自身不良行为的控制程度。由此,历史学家要对一系列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一、重视对重大规律性问题的研究

  历史研究既需要对个别事件的个案分析,也需要对重大历史问题的宏观研究,尤其需要对一些带规律性的重大问题的研究,从而使人们更加自觉地遵循历史规律,少犯错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有三个规律需要历史学家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是最宏观层面上的规律性问题的研究。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已经对此作过深刻的揭示,如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按不同的社会性质,从低级到高级,先后经历5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有的西方学者又从另一视角对社会发展规律作了揭示,如他们把人类社会按不同的文明形态划分为原始文明、文明、文明、后工业文明。不管是马克思的揭示,还是西方人类学家的新观点,都没有穷尽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是关于建设的规律。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作过判断。邓小平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即使这样,由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时间还很短,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犯过严重错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才刚刚入门,因此,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还需要孜孜不懈地探求。
  三是关于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还不长,执政的时间更短,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还很不够。对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执政理念、执政能力、执政机制等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尤其要对苏联共产党的经验教训加以深入研究。20世纪在俄国发生了两件大事——十月革命胜利和苏共垮台。这两件大事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程。十月革命使人类历史进入了新纪元,使社会主义理论获得了成功,使社会主义制度从书本变成了现实。而苏共的垮台,又使共产主义运动惨遭挫折,跌入低谷。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诞生于西欧,发展壮大于俄国,经受重大挫折也在俄国。有了十月革命,才有了20世纪上半叶争取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大本营;有了它,才有了中国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群体;有了它,才有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垒和冷战;也正有了它,才有了20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的反思和重新崛起。研究苏共历史,研究苏共的兴起与失败,将成为今后研究整个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共垮台至今仅有十多个年头,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只是初步的,史学家们在今后应当花大力气去研究它,尤其是中国的史学家们更是责无旁贷。
  
  二、重视对中华文明渊源的研究
  
  中华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五千年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把中华民族的始祖认定为活跃在黄河流域中原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这种归认渐渐得到了后人的普遍认同,黄帝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标志,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团结、统一、融合华夏子孙的一面旗帜。1953年西安半坡遗址被发现,生动具体地反映了约六七千年前黄河流域先民们生活的场景,再次用实物佐证了司马迁的文字记载是可靠的。黄河流域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明也被视为是黄土文明,黄色文明,农业文明。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被挖掘,反映了七八千年前在长江流域生活的先民们的生存场景。人们从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最早的人工水稻栽培技术,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最早的干栏式,最早的编织技术和最早的船浆。河姆渡文化遗址被发现具有重大意义:一是使中华文明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二千年;二是使人们认识到中华文明既是黄色文明,也有蓝色文明,在远古时代,东南沿海的先民们就已经楫舟渡海。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构成了中国古老文化的双翼,可谓双峰并峙。使人们对中华文明渊源的了解有很大的启发,这方面研究应当加强。
  
  三、重视对中外近现代化进程的研究
  
  中国近代历史有两大主线。一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这一条主线脉络清晰,主要表现在、军事、外交等领域,从两次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保家卫国战争,进行得波澜壮阔;二是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这一条主线在总体上没有第一条主线那么有声有色,但也以另一种方式出现,主要表现在、文化、、科技领域,从洋务运动的兴起到民族资本的出现,从西学东渐到科学技术的引入,从近代学堂的创办到各类人才的培养,从实业救国到教育救国等等,也是精彩纷呈。但由于近代以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激烈,在中国第一条主线几乎一直在唱主角,因而,第二条主线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既没有对中国近现代化进行深入研究,也没有对世界近现代化进行系统介绍,空白点较多。由于缺乏研究,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我们对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进而影响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使我们走了不少弯路,教训非常深刻。近代化、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进程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我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加大研究力度。一是要加强对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研究,用这个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二是要加强对世界近代化、现代化的研究,因为中国的近现代化是在世界的近现代化大背景下进行的;三是要对中外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差异,掌握规律,寻找适合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四、重视对历史机遇的研究
  
  21世纪对中国来说非常关键。从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百年时间,中国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从20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近百年时间,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富强。而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在21世纪中叶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能否抓住战略机遇期。什么是战略机遇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战略机遇期就是要利用外国资本进行转移的大好机会,争取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也有人说,战略机遇期就是要利用世界制造业进行重新调整洗牌的大好机会,争取多上项目,多办企业,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和基地;还有人说,战略机遇期就是要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大好时机,融入国际社会,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似乎缺点什么。其实,真正的战略机遇期应当是重大的历史机遇,是关乎全局,牵动全身的历史机遇。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要很好地利用当前世界局势对我有利的时机,特别是周边安全形势对我国有利的大好时机,尽全力发展自己。从上千年的历史看,从上百年的历史看,从近几十年的历史看,中国的周边形势从来没有出现过像现在这样安定,这样对我国有利。中国最需要、最缺乏的就是安定,对于这个历史机遇的捕捉和认识,历史学家应当有自己独到的见地。
  五、重视对国耻的研究
  
  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斗争进行得尤为悲壮。在反侵略斗争中,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雄壮之歌。同时,也由于侵略者的残忍,在中华大地上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惨剧。从输入鸦片到贩卖劳工,从领土割让到巨额赔款,从南京条约到马关、辛丑条约,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就像一条条耻辱绳索捆绑在中国人民身上。人间的耻辱莫大于国耻。澳门的大三巴作证,南京的静海寺作证,北京的圆明园作证,东北的白山黑水作证,阵亡的北洋水师作证,惨遭屠杀的三十万南京军民的亡灵作证,这些都是近代以来、也是中华有史以来所遭受的最大耻辱。然而,以往我们对国耻研究的关注比较少。中国有句老话:知耻而后勇。我们只有牢牢记住这些惊天大耻,时刻提醒自己,警钟长鸣,才不会重蹈的覆辄。因此,历史研究和要有国耻的内容,不能忽视,更不能回避,记住辉煌与记住耻辱同等重要。中华民族要想振兴与崛起,必须对百年来的国耻铭记在心,史学工作者有这个义务和责任,将国耻研究和教育承担起来。
  六、重视对不同类型文明的比较研究
  自人类脱离野蛮时代而进入文明时代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文明形态,这是人类的伟大贡献,然而有一个非常有趣而又难解的现象,即在这诸多的文明形态中,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两河流域文明都先后消失,唯独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延继至今。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特有的景观,也是一个历史之谜。其他几个文明的陨落,是天灾?是人祸?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如果是天灾人祸,那么,中华文明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却保存了下来。这恐怕就要从文明的内部深层去了解,从的品质、特性、结构等去分析,还有对不同文明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某种文明的消失自有其消失的原因,某种文明的延续自有其延续的道理,通过研究了解各个不同类型文明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又是如何冲突与融合的。有西方学者提出,未来世界的冲突不是不同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的冲突,而是不同类型文明国家之间的冲突。无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但起码告诉人们,对文明的研究
  将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人类社会自身的安全。
  
  七、重视对灾难史的研究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既是一部人类文明进步史,也是一部灾难纪录史。战争、饥荒、瘟疫、地震、洪水等灾难像梦魇般死死地缠绕着人类。仅以20世纪以来发生的灾难为例,先说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有33个国家15亿卷入战争,死亡人数约1000万;第二次世界大战,有80多个国家20多亿人口卷入战争,死亡人数高达5000万人,单是中国抗日战争军民死亡据不完全就达2000万以上。此外,几次大饥荒饿死了上亿人,瘟疫夺走了几千万人的生命,地震也使数百万人的生命在顷刻间消失,仅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洋海域的海啸就波及南亚、东西亚和非洲12个国家,近20万人丧生,500多万人无家可归。通过灾难史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在大自然灾难面前,人类往往是脆弱的,人类还远没有达到完全认识自然、掌握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人类自身行为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和破坏性。对自然资源的无度索取,对自然的肆意破坏,以及在利益驱使下人类自身发生的大规模战争。这些灾难对人类自身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大自然的破坏都是巨大的。大自然可以创造生命,也完全可以终结生命。通过灾难史的研究,使人们今后更加理智地行动。人类对此已有了认识。目前学术界对灾害的研究已经起步,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总的看来,有两个不足:一是研究人员主要是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尤其是历史学家还没有参与;由此带来第二个不足,即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上,对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破坏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灾难史研究应当进入史学家的视野。
  
  八、重视对民族精神的研究
  
  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任何一个民族都经历过兴衰荣辱。有的民族曾引领风骚数百年,但后来落伍了;有的民族虽然起步很晚,但发展潜力巨大;有的民族只是昙花一现,在历史长河中永远地湮灭了;有的民族从辉煌到沉寂,经过卧薪尝胆又重新崛起。研究这种历史现象的背后,人们将发现,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同这个民族具有的内在精神有着极大的关系。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具鲜明特点的精神,这是我们宝贵的遗产,但又是一笔良莠并存的遗产。这笔遗产,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可以继承?哪些需要扬弃?中华民族精神在何时曾傲立于世界潮头?何时又由盛及衰?原因又是什么?怎样才能重铸中华民族精神?历史学家应当加以研究。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把中华民族精神与其他优秀民族的精神加以比较,学习、汲取其他民族精神中优秀的东西。
  
  九、重视对忧患意识的研究
  
  中国有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应当谨记此话。然而,人们又似乎很容易忘却这句话。人们往往对盛世景象津津乐道,如对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总是念念不忘。今天,我国刚刚摆脱贫穷,步入小康社会,“盛世之说”就开始见诸于许多媒体。其实,盛世说既不太符合实际,也容易使人产生麻痹。我们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与进步,更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国人普遍缺乏的是忧患意识,需要的也正是忧患意识。忧什么?总起来说,一是外忧。一方面,我们正处在和平与发展这个世界大环境中,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另一方面,我国又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周边安全形势仍较严峻,容不得半点马虎。二是内忧。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得到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另一方面,党的执政能力面临巨大考验,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仍然很大,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行业、人群之间收入不平衡所引发的社会矛盾还比较尖锐,如处理不当将引发社会动荡。史学家有责任进行忧患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5-17 06:34 , Processed in 0.04443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