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1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研究] 文化视角中的中外时间取向差异

[复制链接]

5154

主题

515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3:3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外代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时间取向差异—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分析了不同时间取向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如何来处理时间取向上的差异。
  
  关键词:过去取向 未来取向 时间观 跨文化交际
  
  时间观作为非交际要素之一,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属于时间的取向问题,属于时间观范畴,是指不同文化分别对过去与未来的认识,以及人们对过去与未来所赋予的意义及重视程度。在非语言交际各要素中,关于时间的使用,它代表的意义及其交际行为,是文化差异最大、最能导致交际失误的误区。可见,从文化视角对不同文化的时间取向加以比较,有利于了解不同文化所持的时间观和克服跨文化交际中来自这一文化深沉结构方面的障碍。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选取中的代表——中国和美国来论述中西文化的时间取向差异。
  
  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
  
  过去取向的特征是,在该文化中人们尊重祖先和经验,信奉“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而在将来取向的文化中,人们的一切活动都面向未来,信奉“希望只存在与未来”。中国和美国由于各自文化、历史、传统的差异分别属于过去取向和未来取向时间观。
  
  (一)在语言中的反映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语言可以了解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质。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又通过语言得以表达和反映,因此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语言甚至担当着保留身份的重任。
  中西方时间取向上的差异可以从人们对“老”(old)的态度上得以体现。在中,“old”(老)被赋予了某种否定的语义,如“past”(过去),“useless”(无用),“hopeless”(无救)等。有人说美国没能成功地将老人群体融入到美国的主流文化中。因此,人们会普遍认为美国的老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至少没有得到像中国的老人那样的尊重。可见,美国人对变老的态度是相当消极、否定的。美国人不遗余力地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用“old”,到了非要用“old”的时候,他们会用一些委婉语来代替“old”,如“senior”、“aged”、“veteran”、“elder”等。美国人对“old”是如此的惧怕,因此他们对老人及老人生活场所的称呼也美化为:senior people、 nursing home、 Elder Hostel及loneliness industry。
  与美国对“old”的惧怕和歧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文化对“老”的尊重和重视,中很多的俗语和短语可以证明这一点。如“姜还是老的辣”、“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老马识途”等。此外,中国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形成了人们一种强烈的信念,即过去可以成为决策和判断事实的标准,这具体表现在中国人崇拜祖先和尊敬长者的习惯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于无法肯定的事情,中国人也喜欢说“历史将会证明一切”。总之,中国人做事情之前通常要考虑这个事情前人有没有做过,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此循规蹈矩已成为一种社会规范。与这种时间取向相连的是人们崇拜祖先,尊敬老人,尊重老师,重视经验,重视年龄,因为这些方面都与“过去”相关,过去取向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二)在称呼语中的反映
  正如某些学者所指出:称呼行为与社会和文化紧密相关,暗示着权利和团结。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于人们对称呼语的编码和解码不同,往往会造成交际的失败。在汉语中“老”代表有积极的意义,并潜含有“经验”,“尊敬”和“友好”等含义。比如:老伯,老先生,老爷爷,老师傅,老张等无不体现着对被称呼人的尊敬,如若将“老张”倒过来变成“张老”,更显示出其学识之渊博和威望之高。在我国北方的某些地区,人们称呼比自己小的人为“大哥”或“大姐”,以显示他们对对方的尊重。可见,称呼语中的“老”字在汉语中被认为是十分礼貌和尊敬的。但在西方社会中,情况就截然相反了,谁要是搬用中文中的称呼法,肯定是在自找麻烦。

  在西方中,学生可以对他们的老师直呼其名,这在尊师重教的中国是不可取的,因为直呼其名就意味着双方可以“平起平坐”,就无法显示出教师应有的崇高而受人尊敬的地位了。在家中也是一样,西方的小孩大都可以对他们的父母亲和亲戚中的长辈直呼其名,但在中国,即使是最淘气的小孩也不敢那样称呼,因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是不容违背的。
  
  (三)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
  不同的时间取向会影响人们的娱乐爱好。中国悠久而灿烂的使中国人对过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向往,这可以从人们对历史剧和的钟爱上得以体现,如《三国演义》、《康熙王朝》、《鸦片战争》等。有些历史题材被一遍又一遍地翻拍成电影或剧,而且总有观众乐此不彼。可以说这些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迎合了中国观众过去倾向的时间观。类似的,美国人的未来取向也体现在他们大量的科幻作品上,如《星球大战》(Star Wars),《未来水世界》(The Future Water World),《异形人》(Alien)等。
  中国人的过去取向还体现在他们喜欢记日记,他们会习惯性地往后看看,重视过去的经历并喜欢沿用过去一贯的做法,所以他们是“经验(经历)驱动”的。就曾劝导人们每日都须“三思”。与中国人的“经验(经历)驱动”相反的是美国人的“计划驱动”。美国人不太习惯像中国人那样花许多时间在回顾过去上,但他们对制订计划情有独钟。他们认为回顾过去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展望未来,对未来作好打算和计划才是明智之举。他们认为未来是具体而实实在在的,因此也就难怪在美国会有历时100年的抵押,以及200年的判刑了。
  此外,中国的“清明节”和祭祖等习俗也反映了中国人对祖先、对过去的眷恋和尊重。在工作和生活中,中国人也比美国人更加注重、户口、家谱和籍贯等与人的过去历史有关的信息。
  
  中外不同时间取向形成的原因
  
  时间是客观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物质形态交替的序列。时间具有客观性和可感知性,人的时间观念是对于客观时间的反映和认识。从历史和认识的角度讲,人类对于时间的认识来源于实践。
  中国的传统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二者都主张回归自然,回归过去。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他认为自己是“信而好古”,因此文化历来重视历史,主张以史为鉴,借研究过去以现在和将来。其次,我国古代相信“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宇宙观,在古代“一仍惯用”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标新立异往往会被斥为离经叛道。此外,性本善论也使中国人容易向后看,向后看意味着向善的本性复归。因此,中国人重视和眷恋过去,做事喜欢引经据典,追本穷源,循规蹈矩。
  深深扎根于美国人心目中的“美国梦想”(American dream)对美国人的未来取向时间观是不无作用的。美国是一个“大熔炉”,汇集了世界上各色人种,他们怀着美好的憧憬,渴望在异国他乡实现自己的抱负,相信美好的未来总存在于不久的“未来”。此外,美国人的时间取向与他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分不开的。在美国,基督教占着统治地位,基督教提倡人们相信未来,相信上帝会把人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人之初犯了原罪,失去了乐园,堕落到万恶的现世上来受苦受难,因此回归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向前,超越才能有希望。这也促成了美国人一切向前看的未来取向时间观。
  所谓过去取向、未来取向的差别只是程度之异、轻重之别而已,并无非此即彼的绝对界限。本文对中西文化时间观差异的比较,并非要判定孰优孰劣,而是要帮助我们了解两种文化的主流倾向,更好地克服跨文化交际中因时间观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文化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枚不胜举。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唯有“知己知彼”,才能做到“百战不殆”,只有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才会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0
  2.叶蜚声.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张劲松.东西方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J].集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5-7 07:19 , Processed in 0.05263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