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0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际经济]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复制链接]

1106

主题

1112

帖子

333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3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24 12:44: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当今世界是个全球化的世界,全球化在各个领域影响着我们;同时“反全球化”运动也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探讨了全球化的内涵本质以及表现,进一步叙述了反全球化球化运动,并且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当前的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反全球化”运动已经对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它只是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的一个。也就是说反全球化或许为了更好的全球化。

关键词:全球化 反全球化

第一章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主要表现
1.1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关于“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一概念的,但目前尚无权威统一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全球化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国内一些学者、国外一些有名望的西方学者和诸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一类“权威机构”都有不同的看法。
李长久(1997) 和陈宝森(1996) 等学者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跨国投资的增加、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信息交流日趋快捷和方便、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和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等等,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俞可平(1998)等学者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和可能导致的后果的角度出发,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一国市场同国际市场的融合,并最终向无国界方向转变的一种过程和现实 。
法国学者雅克.阿达、里斯本小组等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把全球化看作是
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或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 。Ostry (1997)认为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全球化”一词,在很多人看来,说的是世界经济更加一体化 。Kennedy(1993)认为全球化发展涉及“主体和客体”两者的流动,即货币、服务、货物、人员的流动和跨国组织的产生与发展。与此同时,由于通信技术和媒体扩展正在逐步消除边界的限制,由于移动人口更多地跨越国家和地区边界,全球力量的影响使生产地点变得无关紧要,而这一切推动着一个全球秩序的建立 。
   1996年联合国贸发会议召开过一次题为《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讨论会,参加者有联合国直属机构的官员和专家,如工发组织、开发计划署、儿童基金、跨国公司中心等,也有来自联合国体系内各个专门机构的官员和专家,如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教科文组织等,还有来自与联合国有联系的独立机构,如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教授,可见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文件中关于全球化的定义反映了国际上的共识。这个定义可概括如下: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跨国界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的过程,运输、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这一过程 。
联合国贸发会议1997年度报告指出:“全球化的概念既指货物和资源日益加强的跨国界流动,也指一套管理不断扩大的国际经济活动和交易网络的组织结构的出现”,“但今天的世界经济与超国家范式相距还很远,对现状较为恰当的描述是全球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市场、生产和金融活动的跨国界联系已加强到如此地步,以至任何一国的经济都不能不受到国界以外的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报告接着又列述了促进全球化的主要因素:关贸总协定8个回合所推动的贸易自由化;一系列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信息技术惊人的发展 。
   世贸组织1995年度报告指出:“对全球化的定义和描述,首先应着重‘质’而不是‘量’,它是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相互依存的过程,这是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造成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给经济全球化下的定义是:“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正如英国全球经济问题专家阿兰•鲁格曼所言,目前“全球化”一词已经被滥用 ,全球化的概念让人难以有过明确的认识,不过就笔者所阅读的文献认为全球化狭义的说是经济的全球化,即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服务和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管理、信息等)的流动更加自由和充分,全球范围那的国际经济联系和合作进一步加强,从而使得全球经济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广义而言,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触及我们每个人,每个地方的概念,包括我们个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也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等领域。它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并且瞬息万变,它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一个范畴,一个概念。全球化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全球各种力量融合的过程,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的错综复杂的动态复合系统。本文所阐述的全球化概念指狭义的全球化概念。
1.2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分析
经济全球化可最早溯源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这段时期的地理大发现,极大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欧洲殖民者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虽然此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基本处于手工劳动阶段,但是,这种掠夺性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初步具有了世界性的特点,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70年代,发生了第一次产业革命,手工业生产逐渐转
变为大机器工业生产,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不断扩大再生产,努力开拓世界市场,更多的国家和民族加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这个时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迅猛发展,国际贸易与投资发展迅猛,各国间的交往更加密切,自由化程度提高,经济全球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这一进程被后来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所打断。
本文主要就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获得的迅猛发展,进行简单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全球化技术基础
科技进步为全球化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科技革命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和动力,历史上历次科技革命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整个世界的融合。20世纪50年代以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使科技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先导,成为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科技知识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传播和运用,劳动者的智能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各国经济以此为基础紧密相联,世界经济进入一个全新的繁荣时期。同时,新科技革命使得科技成果积累的速度大大加快,新材料、新产品不断涌现,大量高技术产业不断产生,在世界范围内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新的产业布局开始形成。以信息技术和产业为主导,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部门蓬勃兴起并迅速发展,快速取代了传统产业而逐渐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推进的重要动力源。成为经济全球化加速此外,新科技革命使整个世界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在高新技术领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全面领先,必须进行相互配合与协作,才能更好地进行现代化的生产试论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对策与销售。这使得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程度大大增强,经济发展开始跨越国界,形成全球经济。另外,通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极大发展,大大地突破了民族、国家地区的地理、心理和制度障碍,使整个世界经济通过网络连接成为一体,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大量信息在短时间里即可传遍世界各个角落,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整个地球日益成为一个小小的“村落”。同时,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初步形成,加速了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这些为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2)全球化的经济基础
   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势地位不断增强,跨国公司的突飞发展,国际经济组织的不断完善为经济全球化奠定的坚实的经济基础。
   首先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首选。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40多年的冷战格局最终结束。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上走上缓和。各国纷纷把发展经济列为首要目标,普遍扩大了对外开放,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在经济理论领域,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开始取代了凯恩斯主义,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他们认为市场是经济运行最根本的机制,鼓吹自由贸易、自由投资及自由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推动了各国、各地区经济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融合,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前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以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先后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轨道,改行自由市场经济,并积极致力于融入西方经济体系。中国在长期的实践中,也逐渐认识到计划经济的不足和弊端,自1978年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全面的经济改革,大力推行对外开放,加强与西方国家交往,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努力实现同世界经济的接轨,目前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越来越多的国家推行了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发展市场经济。这一切都说明,市场经济体制己成为不同制度、不同发展层次国家的共同选择,市场经济己基本实现了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就谈不上经济全球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了绝对优势地位,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其次力量不断壮大的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中坚力量。跨国公司是以本国作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的企业。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灵活的经营战略,以全球为工厂,以它所在的各个国家为车间,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球范围内的流通,通过自己广泛的经营活动,实现了商品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全促进了生产在国家间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密切联系在一起,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微观基础,主要推动力量和主要载体。把世界各国经济紧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及运输工具和通讯方式的革命性创新,使跨国公司的发展极为迅速。首先,跨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提供的试论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对策数字,截止到2002年全球约有6.5万家跨国公司,在全球大约有85万家子公司。2001年这些跨国公司设在国外的分支机构雇员约有5400万,而1990年仅有2400万;2001年销售额19万亿美元,是2001年世界出口额的2倍以上,而在1990年这两个数字大致相等;跨国公司的国外分支机构目前分别占全球GDP的1/10和全球出口的1/3。此外,如果考虑到全世界范围与非产权关系有关的跨国公司活动(如国际分包、特许经营、合同制造商等),跨国公司在这些全球性的总额中所占的份额甚至还要大。其次,跨国公司的规模迅速膨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实施全球经营战略,纷纷推行强强联合,建立战略联9,兼并风潮迭起,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1996年全球企业兼并交易额达,1400万亿美元比1995年增加了32.56%,其中跨国兼并、合并交易额为270。亿美元,比1995年增加了30%。到2001年,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全球跨国并购总额较2000年下降了一半,但仍然达到了5940亿关元。再次,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有关资料显示,1945年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200亿美元左右,1990年为1.7万亿美元,1995年为2.2万亿美元,到2001年达到6.6万亿美元.目前,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其投资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早期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和初级产品的行业;20世纪50到60年代主要投向制造业和资源开发: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第三产业成为投资重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向服务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使全球社会化大生产达到新的阶段,国际技术、人才以及文化交流达到新的水平,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最后国际经济组织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组织保障。二战结束以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的国际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商品、资本、劳动进入国际交流,各国的国际分工和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这种日益增强的经济联系要求突破原有的国家间的障碍,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更高层次的经济合作,这就要求有超脱于国家之外的国际经济组织发挥重要作用。战后,国际经济组织作用日益明显,国际经济协作不断加强。在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世行、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而且还表现出进一步增强的趋势。1993年,关贸总协定的最后一轮谈判— 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各缔约方以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对部分民族经济主权实施让渡,并成立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世贸组织所制定的关于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则,成为规范全球经济运行,创造自由公平竟争环境和统一制度和规则.作为世界金融领域的重要国际组织,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也在国际金融全球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IMF为泰国、印尼、韩国筹措了数以百亿美元的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的蔓延。这些国际经济组织的成立使得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运行有了统一的规则,对成员国的经贸活动和经济行为起着协调和规范作用,这些都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起着制度保障作用。
1.3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也就没有生产要素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二战后相继取得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也大都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也只是上世纪末的事。正如1992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日致辞中说的:“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宣告了“两个平行市场”时代的结束。市场经济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和确立,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从计划经济或混合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使得世界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的人口由25%一下子骤增到90%以上,世界市场得到统一。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不同制度和不同层次国家的共同体制,真正形成了世界性的无所不包的统一的世界市场,从而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第二,贸易的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全球性贸易是首当其冲的。二战以来,国际贸易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195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仅为610亿美元,到1970和1990年则分别为3120亿美元和31870亿美元。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增长趋势更加明显。1998年,全球商品贸易额达到54148亿美元,服务贸易额达到13263亿美元,创下了国际贸易总额为67411亿美元的新纪录。1997~2000年的4年之间,国际贸易年平均增长率为6%,而同期的世界GDP平均增长率仅为3.3%,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增长又将有力地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正如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于1996年5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发表讲话时说的“经济全球化是被贸易发展推着走的一列高速火车”。在贸易量迅速增大的同时,贸易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过去那种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原料,经济落后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的状况正在改变。1963~1985年间,发达国家的工业品出口占世界工业品出口比重由83.2%下降到78.8%,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品出口所占份额则由4.3%上升到12.4%。此外,国际贸易的种类、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它不仅包括商品贸易,而且还包括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劳务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的领域在迅速发展。
第三,生产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生产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从广度上讲,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地区已遍及全球;从深度上讲,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已由过去单一的垂直型分工发展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多种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另外,国际分工的形态也呈现出多样化,不仅有生产资源型分工,而且生产工序型和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型分工日益增多。其次,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国际直接投资是一种深层上的通过投资设厂,在生产领域里、在生产过程中把各国经济联系起来的方式。1960年国际直接投资额仅680亿美元。到1996年,国际直接投资额发展到32330亿美元。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增长速度在各项国际经济指标中是最高的。如90年代的前7年中,国际直接投资的平均增长率为11.8%,而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率和世界GDP的平均增长率则分别为7.7%和3.7%,远不及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迅速扩大,成为贸易之外联系世界各国经济的另一重要纽带。
第四,企业的全球化信奉全球化战略的跨国公司既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反过来它又会进一步促成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跨国公司的数量已从90年代初的3.7万家增加到1997年的5.3万家,跨国公司在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已从24万家增加到45万家,在世界各地的雇员达到7000多万人,其销售额已突破9.5万亿美元。这些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一直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其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内部贸易量占世界贸易的1/3,以及国际技术转让的80%和国外直接投资的70%,均为跨国公司所拥有。跨国公司大大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商品和资本在全球的流通,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在国家间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全球化的发展使跨国公司的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竞争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兼并的浪潮成为世界经济一道突出的风景线,并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规模大,二是兼并数量多,涉及金额巨大。这种企业的兼并浪潮,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第五,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金融进一步自由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和通信手段的飞速发展,尤其是随着各国对资本流动管制的解除和“电子货币”(信用卡)的流行,货币的国际交换和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使经济信息资源在全球迅速、准确地传递,这大大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据统计,目前世界各类资本市场的总规模达35万亿美元,跨国资金流动为7.6万亿美元,全球外汇市场日交易额1.5万亿美元,远高于同时期世界各国银行外汇储备的总额。20世纪80年代流行起来的信用卡,进一步推动了金融的全球化。
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加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信息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取代传统产业而成为支柱产业。信息化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从1997年4月美国政府公布的《浮现中的数字经济》(The Emerging Digital Economy)报告中得到启发。报告中提到截止1997年底,美国和加拿大参与在线购物人数从6个月前的470万人增加到1000万人,到2002年,电子商务将达到3000亿美元的规模,世界信息产业的产值将超过1万亿美元。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也改变了传统制造业、商业、金融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这一切使全球经济活动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
第六,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和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健全。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加快。在欧洲,到1993年1月1日,欧共体实现了在区内实行商品、劳动、资本、人员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并于1999年1月1日起发行欧洲统一货币--欧元;在亚洲,东盟已由原来6国扩大为9国,并决定在2003年之前,使全部商品贸易的关税率降至5%以内,从而建立起“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物。这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从产业角度来看,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使跨区域的产业转移加快;从贸易角度来看,区域内贸易自由化,在一定范围内对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抑制,有利于削弱不公平贸易;从金融角度来看,区域内贸易自由化,能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的自由化,从而有利于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的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作为协调和监督世界经济运行的国际性组织,其权威性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在世界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以上有关经济全球化的六个方面的特征,是对我们所处时代经济生活的全面概括。它们对现实的经济运行既有着各自不同的影响,发挥着独立的作用,又互相制约、互相补充,共同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
第二章 反全球化的兴起极其时代特色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反全球化”运动也有愈演愈烈之势,以致它本身也发展成为一种全球化运动。当前的“反全球化”运动已经对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它并未解决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它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方面经济全球化促进全球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伴随着一国内和各国间越来越多的不平等;它兴起的理论基础主要有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依附理论、比较优势陷阱理论和民族主义理论;它的力量构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某些民族国家,另一类是各种各样对全球化效应严重不满的“反全球化力量”。
2.1 反全球化的概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反全球化”的各种力量也在孳生、汇聚、增强,成为一种蓬勃发展的世界现象。从1999年11月30日的WTO西雅图会议到2001年的魁北克美洲国家组织会议、哥德堡欧盟峰会和热那亚八国集团峰会的“反全球化”游行示威活动,再到2002年12月份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的规模空前的百万人“反全球化”大游行,无一不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面对这种现象,人们不禁要问,在一个言必称全球化的社会里,是什么力量使“反全球化”运动能够成功地动员如此多群众,将许多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色彩乃至不同利益追求的群体集于“反全球化”旗帜之下呢?“反全球化”运动所要追求的目标又是什么?它的行为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它将来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这一系列问题对于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世界各国,尤其是对“反全球化”一词何时出现,现在无从考证,也许是西方主流媒体一种带有偏见的发明,具有相当的讥讽之意,因为它们把那些多少质疑、甚至反对“正统的”全球化意识形态与推动全球化的政策的行为都无端地描绘为反全球化 。
但这样界定“反全球化”不是完全准确的。理解“反全球化”的视角很多,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等不同角度去分析,其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无论从哪方面出发,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反全球化”并不是要反对全球化这种趋势,不要全球化,转而寻求传统的发展道路。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选择,是任何反对力量都无法逆转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是人为反对所阻止不了的。况且从本质上讲,“反全球化”本身也是一种全球化的结果,因为它的成员来自世界不同地方、不同行业、不同组织,拥有不同的政治观点,没有全球化带来的各种便利条件如交通、信息传递等,这些人是不可能走到一起来的。因此说,离开了全球
化,“反全球化”也就不复存在 。
2.2 反全球化的力量力量来源
   自从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后,就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反对经济全球化的观点和意见虽然一直存在,但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还没有演变成有组织性、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在这之前,批评甚至批判全球化的观点和意见主要见诸报刊、杂志和书籍,在学界和政界流传E它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目前这样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国内外并无定说。但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反全球化成了一种有组织的、国际性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让人感到惊诧的是,全球化的中心与动力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反全球化的中心与动力也源自西方发达国家。
   反全球化运动的参与者成分庞杂,从参与者的个人成分看,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反对现存国际秩序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人,如抵制新经济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左翼力量,担心全球化将导致资本统治的民主派;二是对经济全球化持极端看法的人,如某些要求恢复孤立主义和自给自足状态的极端分子和狭隘民族主义者;三是经济全球化的受害者和弱势群体E四是环保主义者,性平等者、人权分子、无政府主义者等。从总体上看,人权分子、无政府主义者以及性平等者并不占据主导地位。运动的参与者主要是三部分人:一是在全球化潮流中利益受到损害的人和群体;二是对跨国公司行为以及对国际经济组织行动准则不满的人;三是对现存制度和秩序不满的人。目前参与运动的组织主要有以下几类:(1)工会组织,其中“美国劳工联合会与产业联合会”(AFLCIO)由1300多万名工人组成"在美国和世界许多地方有广泛的影响!它从多方面参与了在美国和世界许多地区进行的反全球化运动。(2)反对国际会议与国际机构的组织。其中“全球行动”(Globe Action)提出要打破旧世界,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健康的崭新社会,它曾号召人们站出来反对在西雅图举行的世贸组织部长会议。热那亚社会论坛(Genoa Social Forum)则认为“当今的社会极不公正,国际组织正面临社会正义、团结、公正、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该论坛的宗旨就是要迎接这些挑战"通过参加国际合作、环境保护、发展多种族社团等活动来实现社会公正的目标!而创建于1993年目前美国惟一全力关注全球化问题的组织“全球贸易观察”(Globe Trade Watch)的主要目标是:反对世贸组织,揭露《国际投资规则》带来的危害,推进全球化的公共利益政策。(3)环保组织,这是反全球化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中“塞拉俱乐部”(Sierra Club)是美国最有影响的环保组织。“绿色和平”(Green Peace)是世界著名的国际环保组织,其宗旨除排除污染外,还追求一个无核的世界。(4)人权组织、无政府主义组织、代表第三世界的组织等其他组织。上述各种组织代表了不同利益集团和群体的利益,它们并不都代表全球化的“受害者”和“弱势群体”,但在反对全球化的旗帜下它们集合起来,找到了某种利益的结合点 。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000年4月发表《千年报告该报告》的第一部分重点谈及全球化问题。他认为:“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异。第一,全球化的好处和机会仍然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在这些国家内的分布也不平衡。第二,最近几十年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现象:成功地制定了促进全球市场扩张的有力规则,并予以良好实施,而对同样正确的社会目标无论是劳工标准,还是环境、人权或者减少贫穷的支持却落在后面。更广义地说,全球化对许多人已经意味着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无法预测的力量的伤害,这些力量有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经济不稳和社会失调,人们日益焦虑的是"文化完整性和国家主权可能处于危险之中#甚至在最强大的国家,人们不知道谁是主宰为自己的工作而担忧"并担心他们的呼声被全球化的声浪淹没 。
2.3 反全球化的深层原因
   福布斯集团董事会主席温伯格认为目前反全球化的呼声更大程度上是表明一种态度,认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绝对不能在全球泛滥,反全球化的人只是在反对按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来进行问题思考的人。
当前的反全球化,已经对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它并未解决全球化产生的问题,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两大势力还没有交集,而且两者的对立在升高。全球化的主张者没有也不会根本改变其必然性逻辑,而反全球化者也不可能接受这样的逻辑,双方对立将继续,因此,预料反全球化现象还要深入发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类似西雅图或者布拉格那样的激进街头暴力抗议可能要降温,反全球化力量在重新思考他们的策略与手段,以使抗议取得真正的效果。  
由反全球化现象引发的一些思考当今世界经济表面上“繁荣”背后隐藏的问题与危机不是只有反全球化力量才看得到的。在曼谷联合国贸发会议上,联合国对全球化作了第一次全面的反省。2000年6月底,日内瓦联合国特别大会指出了贫困与不安全问题正在上升,世界绝对贫困人口已经从5年前的10亿增加到现在的12亿,除亚洲外的所有第三世界的贫困率与收入不平等都在增加。工业化国家与30多个最穷国家的人均收入相差至少74倍,世界上三个最富有的人的财富超过60个穷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22在布拉格抗议示威时,IMF与世界银行官员极力显示他们对第三世界问题的同情,对抗议者指出的问题并没有异议,会上各国中央银行行长、财政部长,特别是来自西方七国的,对遏制全球资本主义的不稳定势头忧心忡忡。虽然草草收场,但布拉格会议谈论最多的是金融危机刚爆发时许多反全球化人士要求的对全球经济的监管、调节与透明,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对石油价格上扬的深刻担心(但对降低石油税没有松口)。
反全球化是对冷战结束后美国一度流行的至今仍占上风的“历史终结”(the end of history)、“美国胜利”(The US triumphalism)的莫大嘲讽。1990年代欧美各国“中左翼”政治势力上台走“第三条道路”,表面上是对1970年代末开始的自由放任主义的一种矫正,以确立面向21世纪的新政治,但实际上“第三条道路”的出发点仍然是工业化国家的利益、其所代表选民与跨国公司的利益,其政策选择,既最大可能地以“市场”的名义所推动的自由贸易,要求劳工与中产阶级为“竞争力”作出最大的让步,压迫发展中国家别无选择地放松管制,已经充分说明了这点。不过,虽然做的不好,但欧美“中左翼”毕竟认识到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必然导致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所以才提出协调新劳资、国资的矛盾的“第三条道路”。 新的世界矛盾正在这种反全球化运动中孕育。新的全球矛盾不是别的,仍然是穷者与富者的对立。但它新的各种形式,诸如社会抗议、贸易争端、民族冲突、宗教对立等形式表现出来。在全球化加速的情况下,未来世界的危险性是公司(资本)的统治、技术的统治与少数集团、少数国家统治,即全球民主赤字下的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 without global democracy)。因而新的世界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反全球化的去全球化在说明与预示这一点。我认为,未来世界不是没有冲突与战争,而是将面对新形式的冲突与战争,包括世界范围的冲突与战争。 环境问题与全球化的关系不一定是直接的,但最近10年加速的全球环境恶化(包括自然资源枯竭)却正好与加速的全球化一致,因此非常值得研究全球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如果全球化最后导致的是全球大多数人们没有得到利益,甚而失去家园、失去基本生存保障,那么全球化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全球化使得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问题空前突出,许多国内冲突(暴力与非暴力的)与民族(文化)认同关系极大。与150多年前马克思与恩格斯(他们关注与强调的是阶级与阶级斗争问题,而不是民族问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今天的世界现实是:不是工人无祖国,23而是跨国公司与那些不愿意打领带的精英阶层(men who don’t wear ties)则无祖国;那些无法在全球经济中支配自己命运的人更需要民族认同与民族国家。多元文化、认同、文明如何与单一经济共存是世界性挑战。
“全球化要具有人性面”,这是目前世界的共同呼吁,但全球化的人性面不是靠联合国呼吁就能产生的,目前制约全球化黑暗面的只有这微弱的“反全球化”力量,这可能迫使政府与公司不得不增加全球化的人性面,特别是善待全球化中的少数者(minorities)问题。所谓少数者,指那些在全球化中最没有竞争力的、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边缘化的最不发达国家与民族(族群、部落)、被排斥的人群、试图保护自己的特性不受影响的团体与个体等等 。
第三章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关系
3.1 反全球化为全球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1)反全球化不会阻碍全球化这一反映当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趋势。全
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产物,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不可抗拒的趋势。全球化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这是历史的进步。这一历史进程是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转的。实际上,反全球化本身也是全球化这一历史潮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大多数“反全球化”势力也都不反对全球化本身,而只是反对其中不合理、不公正的一面。
(2)反全球化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辩证地看待全球化,正视全球化带来的
负面影响。在西方国家占有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弊端以及许多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反全球化揭露了“全球化时代”存在的严重问题,积极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促使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不得不正视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尖锐问题,努力促进国际协调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完善。近年来在各种国际会议中,都认为反全球化不会阻碍全球化这一反映当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趋势。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产物,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不可抗拒的趋势。全球化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这是历史的进步。这一历史进程是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转的。实际上,反全球化本身也是全球化这一历史潮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大多数“反全球化”势力也都不反对全球化本身,而只是反对其中不合理、不公正的一面。
(3)反对全球化提醒我们,全球化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美国学者罗伯特•塞缪尔逊承认:“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一个侵犯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有很大争议的过程。”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承认:“全球化对美国是好事,对其他国家是坏事……因为它加深了贫富之间的鸿沟。” 英国《卫报》发表的题为《全球化的受害者》的文章承认:西方国家利用全球化推行“新殖民主义”。甚至美国《华尔街日报》在1995年7月6日就发表文章承认存在“美国的新帝国主义”。
   人们都还记得,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压力下,泰国过早地、过度地开放金融市场,撤掉了所有自我保护的屏障,结果导致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泰国金融危机很快发展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接着发展成为亚洲金融危机,还导致俄罗斯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危机。这个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正是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使几年前曾片面地热中于全球化的人们现在也转向于冷静地全面地看待全球化。我们可以通过全世界的反全球化浪潮,可以谨慎对待全球化。认识到全球化的利弊。
3.2 反全球化本身就是全球化的延伸
   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然伴生物,其影响与规模已经构成另一种全球化。我们看到的反全球化只是围绕着国际经济会议展开的抗议行动,其实反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很多。总体上看,反全球化者的动机多样、言论不一,有的甚至诉诸非理性和极端暴力的手段。但反全球化是全球化触角的延伸的最好证明。
   反全球化是让全球化的脚步走向更加公平、公正、自由的方向。反全球化浪潮更是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弱势群体的呐喊。应该让大多数人民真正参与全球化,只有广大人民对全球化的利益与风险有了切身感受,全球化才能获得真正的动力源。就是说,全球化才会有可持续性。
不能听任全球化进程只受市场力量支配,而必须有驾御全球化的相应制度安排,否则全球化的社会成本太高,将在根本上制约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为此,要形成三级国际制度。在国内,各国首先要加强适应全球化的制度建设。在国际,现存国际经济组织要加速机构改革,对各国政府与人民更加负责,增加机构与工作的透明度并接受全球各地公众的监督。地区是沟通全球与国家的中间环节,有关国家应在地区一级积极探讨多边合作、地区一体化的模式,争取使类似欧洲、东亚这样的地区在全球化的制度结构中扮演更大角色。
从长远看,当前反全球化运动提供的最深刻教训应该是:世界各国应尽快探索“全球治理”之道。为了人类的共同未来,为了一个更均衡的、可持续性的全球化,民主、公正与合理的全球治理是非常必要而紧迫的。因为全球治理涉及各国的切身利益,各国之间达成一些能付诸实施的全球化问题框架非常困难(如同关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世界贸易组织贸易谈判一样)。  
只要我们客观正确的对待反全球化运动,反全球化必将成为全球化的发展的一块最好的磨刀石。
参考文献:
1. 李长久(1997),《全球经济与国家经济》,《经济参考报》4 月2日
2 陈宝森(1996),《世界经济全球化、集团化与南北关系》,《世界发展状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
3.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
4.[法]雅克•阿达,何竟等译:《经济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5.Ostry,Sylvia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stitutions in Satya Dev Gupta ed.pp.237—268
6. Kennedy, Paul (1993): Preparing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Random
7. Global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p.240,UNCTAD/ECDC/PA/4/Revl,N.Y.and Geneva, 1996
8.UNCTAD,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1997,pp.70~71,N.Y.and Geneva, 1997.
9. WTO, International Trade: Trends and Statistics 1995,p19,Geneva,1995
1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世界经济展望1997》,中国金融出版社
11. [英]阿兰•鲁格曼 《全球化的终结》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
12. 庞中英,另一种全球化――对“反全球化”现象的调查与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2)
13.彭习华、李云芳,“反全球化”运动的分析与思考,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
14.臧秀玲,反全球化运动剖析,文史哲,2003年第4期
15. 罗•塞缪尔逊.全球化的利弊[N].国际先驱论坛报,2000-01-04
16.布•马洛.全球化、美国谋求霸权和基辛格的担心[N].新德意志报,2000-07-22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5-3 04:47 , Processed in 0.0464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