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1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国文学] 浅析理查·怀特的文学创作源泉

[复制链接]

5154

主题

515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5 20:3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文摘要:黑人在美国当了200年的奴隶,获得解放后又长期遭受种族歧视。黑人对美国既爱又恨。理查·怀特苦难的童年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通过真实地描述童年时代南方黑人的悲惨生活,揭露了种族歧视的罪恶,震撼了美国。怀特的成名之作《土生子》、《黑孩子》使他成为美国黑人文学中抗议小说的奠基人。怀特的文学成就为美国黑人文学在美国主流文学赢得了一席之地。

  论文关键词:黑人文学;密西西比;种族歧视;反叛

  黑人是美国及这个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查·怀特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美国黑人抗议小说的奠基人。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为美国黑人公认,也得到了美国主流社会的承认。在美国,很长的时间内主要是黑人在种植园里从事劳动,是他们把荒野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但同时其也长期深受阶级、和种族三重压迫,两百多年的奴隶生活浸透了血和泪。很多黑人作家都描写自己的生活经历,由于他们都深受种族歧视之害,他们的作品都透着一种切肤之痛,从中可使人们更透彻地了解美国。农业劳动是每一种民族文化的源泉,而在美国文学研究中,黑人作家的作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魅力,如果忽视美国黑人文学,美国文学就成了无源之水。
  1908年9月4日,理查·怀特出生在南方小镇纳切兹附近乡间的一个佃农家庭。由于生在贫穷之家,理查·怀特的苦难从降临人世就开始了:他父母带着他从一个棉花种植园迁到另一个种植园,四处漂泊,后来在孟菲斯定居下来……在怀特开始上学以前,父亲抛弃了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没有父亲的家庭从此与饥饿结下了不解之缘。
  怀特的母亲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她没有被丈夫的遗弃打垮。她找到了一分作厨娘的工作,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对于一个小孩来讲,没有什么比饥饿更难忍受的了。怀特回忆道,他常常饿得半夜醒来再也睡不着。无论何时他向母亲要吃的,母亲只能给他到一杯水。他经常饥肠辘辘,饿得肚子痛。如果母亲病倒了,挨饿就成为每天都要受的罪。有时全家一整天都没有一点东西吃。偶尔好心的穷邻居给一点吃的,或外祖母给一块钱买吃的。母亲身体越来越差,要找一份工作或保住一份工作就更加艰难了。她很清楚,微薄的收入既不能让儿子吃饱也不能使他们受到良好的。在母亲离家干活时,他就经常去附近的黑人酒馆向顾客讨酒喝。那些顾客就拿他寻开心,教他说脏话。没有办法,怀特和弟弟被送进了一家孤儿院。孤儿院条件极其恶劣,里面那些倒霉的孩子整天都在挨饿,无奈母亲只好带着他们离开了孟菲斯前往阿肯色。在阿肯色,姨父家拥有一家生意兴旺的酒吧,怀特一家三口在那里生活得很好,但好景不长,后来聪父被垂涎于他的生意的白人开枪打死,姨父的死深深地印在他的脑子里。由于害怕以后会发生更意想不到的事情,怀特一家和姨母在夜色的掩护下又逃离了阿肯色,但是怀特一家逃到西海伦那以后,仍然过着穷困的生活。

  为了帮助养家,怀特九岁就开始干活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为在附近工厂干活的工人送午餐,一周挣25美分。穷人家从来都是祸不单行,大难又一次降l}缶到他的家——母亲终因积劳成疾,瘫痪病到了,全家陷入了绝望之中。几天以后,怀特一家人被送回杰克逊与外祖母住在一起。因为家族中任何人都无法养活这家人,亲戚们决定把这家人分开。怀特不情愿离开母亲,可是他毫无办法。他觉得很可怕,知道一些陌生人似的亲戚在决定他的命运。怀特选择了离母亲住地最近的舅舅家。与舅舅住了一段时间后无法适应,他又回到了母亲身边。尽管母亲仍然躺在床上,至少怀特在她身边有了某种归属感。怀特的童年生活正是黑人生活的缩影。童年的饥饿刻骨铭心,苦难的生活教会他许多人生的哲理。
  十二岁时,怀特就有了任何经历都不能消除的人生观念,任何争论无法否认的真实感受。他对世界的感受与众不同。他在残酷的苦难中挣扎,但他却悟出了生活的意义。他以怀疑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批判性地审视人与事物。怀特的特殊经历磨炼了他的性格。后来,他竟然大胆地怀疑上帝的存在。从自己的经历中,怀特坦率地承认:在我的头脑中我并没有决定我是否信奉上帝;我从来不操心上帝存在与否。我推论,如果存在圣明全能的上帝,他知道事情的始末,公平对待所有的人,控制着人类的命运,这个上帝就肯定知道我怀疑他的存在。他会嘲笑我愚蠢地否认他的存在。如果更本就没有上帝,那干吗要那么激动?我不能想象上帝会中断对无边大世界的指引来纠缠我。…

  童年里,怀特不同于其他黑人男孩的最显著的特征是他酷爱读书。在他后来的作品中,怀特多次提到,他把书视为通向自由的大门。在上学以前,怀特就对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家附近有很多上学的孩子,下午放学的路上,他们会逗留玩耍,把书扔在人行道上。小怀特就会去翻那些书并且不停地问不懂的地方。他学会了认一些字以后,就告诉母亲他想读书。做过教师的母亲就立刻鼓励他,很快他就可以读懂大多数儿童读物了。读书使他变聪明,增加了他的知识。他如饥似渴地学着读小说,缠着母亲给他讲每个生词的意思。读书把他引入了一片广阔神奇的天地。贫穷的家庭不可能给他买任何书籍。15岁时,怀特就不再上学,去做工谋生。在一家眼镜公司工作时,怀特得到一个白人同事的帮助,可以从一家借书看。在这期间,怀特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著,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怀特不但懂得了外部世界,而且也开始理解人们的内心世界。他知道了自己失去了什么,他千遍万遍地问自己怎么才能救自己。怀特再也不能忍受南方令人窒息的生活,他要去北方寻求一种有尊严的生活。终于,他攒够了路费,带着有形和无形的创伤,奔向北方。他憧憬着在北方能够有机会学习。
  20世纪20年代,上百万黑人从南方涌进了芝加哥和纽约这样的大城市,怀特也随着人流加入了芝加哥的城市无产阶级。二十年代的芝加哥是非常适合黑人作家居住的城市,但是怀特不是作为作家去芝加哥体验生活,而是作为挣扎在底层的贫苦黑人的一分子去谋生。他做过自人熟食店的搬运工,在自人餐馆洗过盘子。1929年他在芝加哥的一家邮局做过临时职员。1933年,怀特加入了左翼作家和画家的组织,芝加哥约翰·里德俱乐部(ChicagoJohnReedclub)。同年晚些时候,他被该组织选为执行,并加入了美国共产党。怀特在芝加哥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但他的根子却深扎在南方的土地中。童年苦难的经历孕育出了怀特的力作:《汤姆叔的孩子》(UncleTom’SChildren),《土生子》(NaitveSon)和《黑孩子》(BlackBoy)等。1938年,怀特的《汤姆叔的孩子》获得了“故事杂志”(Story)授予的500美元奖金。怀特赢得了全国性的声誉。1939年,一家著名的出版公司将怀特的“灿烂的晨星”(BrightandMonringStar)评为当年的最佳小说和1915年以来出版的最佳50篇短篇小说之一。在《汤姆叔的孩子》中,怀特在完善自己的写作技巧。在《土生子》中,他的写作技巧已经炉火纯青。
  怀特第一部作品的成功使他摆脱了贫困,专心从事创作。1939年l0月,《土生子》出版。怀特在1940年获得了斯普林卡姆奖章(SpringarmMdea1),这是美国有色人种协会授予美国黑人杰出成就的年度大奖。
  同一年,怀特娶了纽约的一个犹太姑娘,艾伦·帕普拉。第二年,他们有了一个女儿,朱丽。1942年,怀特出版了第三本书,(1200万黑人的呼声》(12MillionBlackVoices)。1945年,他的自传体小说《黑孩子》问世。黑人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美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战争的结束,怀特盼望着黑人的处境会有很大改善。但使他失望了。1946年,法国政府邀请怀特去巴黎居住。怀特带着对美国政府的失望接受了邀请,全家移居巴黎。但是,怀特在没有种族歧视的法国土地上没有写出好作品。他属于美国的密西西比,离开了那片土地,他的之根被拔掉了,他的创作源泉就枯竭了。1960年11月28日,怀特因心脏病在法国逝世。他的骨灰安放在著名的拉雪兹神父墓地。
  作为一个黑人,怀特在充满敌意的中长大,他的一生都在和种族歧视作斗争。他刚懂事就感受到了种族歧视的可怕,他听说了黑人被残杀,被殴打的故事,他也经历了姨父被三K党枪杀的惨剧。他在童年时就下了决心,如果有人要杀他,他就要反抗。为了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求生存,怀特必须懂得身为黑人的含义。但是他从来不愿意接受社会给黑人指定的地位,因为他认为这个屈辱的地位扭曲了黑人的性格。由于怀特的反叛性格,他的家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坏孩子。怀特却不服气,他认为反抗没有什么不好,屈服于权威和歧视才是错误的。他没法在权威和歧视主宰一切的社会里生活。实际上,怀特的坏孩子性格正是他的反叛精神的体现,正是他的过人之处。既然怀特生长的环境就像充满危险的原始丛林一样,他也只有像野兽一样成长才能生存。怀特是南方黑人佃农的儿子,他的自由观念来自于读书和思考。他坚信自己与生俱来的价值和黑人的尊严。这是他个性的基石。怀特自己声称,他可以忍受饥饿和学会在仇恨中生活,但是他不能忍受自己的生活没有人的尊严,对黑人的人格侮辱给他造成的伤害比什么都厉害。
  追求黑人的人格尊严是他的文学创作的基础,怀特所受的并没有把他与过去的屈辱苦难割裂开,反而苦难给了他创作灵感,他的作品对过去的悲剧进行了详尽的再现。他不愿意在白人老板面前低三下四,也不承认黑人比白人低能,他对白人的压迫做出了激烈的反应。暴力成为他的生活与作品的主要特色。
  怀特与他父亲的关系也有着象征意义。他的父亲在家里像一个小专制君主,发号施令。怀特回忆道,父亲在场时,他从来没有笑过,父亲对怀特来说永远都是一个陌生人。父亲遗弃这个家庭25年后的一天,父子密西西比的一座山丘上见面了。怀特想与父亲交谈,但是他们已经没有共同了。怀特意识到,虽然血缘关系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他可以从父亲脸上看到自己的轮廓,从父亲的声音中听到自己的声音,但他们永远都是陌生人,讲着不同的语言,生活在不同现实之中。时间和经历在父子之间产生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巨大的观念差异也隔开了父子,使他们几乎形同路人,但是血缘关系却是没法割断的。在怀特的内心深处,无论是作为一个黑人或作家,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南方那片土地。南方那片黑人家园才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怀特是父亲的儿子,但父亲遗弃了他。黑人也是美国的儿子,可是国家歧视黑人,拒绝哺育黑人。儿子与父亲的关系是永恒的。虽然美国社会长期歧视黑人,黑人仍然深深爱着这个国家。怀特仇恨种族歧视但他内心仍深爱着美国,他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密西西比三角洲,美国南方那片土地是他永不枯竭的文学创作源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5-6 01:37 , Processed in 0.37282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