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2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传播学] 探析网络新闻评论的优势

[复制链接]

5154

主题

515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5 10:14: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闻评论,指的是针对新近发作的新闻事情、迫切需求处理的社会问题、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谈论、讲道理,做出剖析和解释的评论性意见。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历来被传媒高度注重,报纸、电视、播送都曾不遗余力地开设新闻评论栏目。而网络新闻评论是指在网络上就当前的新闻事情或事态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是意见表达较为自在的媒介评论。
  依据网络新闻评论主体的不同,网络新闻评论大致能够分为网站评论、专家评论、网民新闻评论这几类。网站评论,即代表网站立场的评论,它通常由网站或网站所依附的传统媒体的编辑和记者,或网站的特约评论员来撰写;专家评论,指由网站特邀的专家对某个事情发表的评论;网民评论,则是指任何方式的网民意见的自在表达,主要包括论坛中的帖子和新闻事情后面的留言。①网络新闻评论除具有传统新闻评论所具有的理论性、思想性、有益性等特性以外,还具有传统新闻评论所不具备许多优势,主要有:
  首先,网络评论具有连续动态性的特性。所谓连续动态性,是相关于传统新闻传播的静态而言,传统的新闻评论由于技术、掩盖范围等限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的距离,网络新闻评论打破了技术等限制,消弭了网络新闻评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网民制造、传播、承受和反应新闻评论的过程简直同时同步停止,这使新闻评论在宏观上呈现连续、动态的特性。关于传统新闻评论而言,时效性是重要特性之一,即当新闻事情发作以后,新闻评论的写作者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新闻评论的写作并可以在最快的时间里传播进来。较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在时效性上有着更高的请求和更便利的技术条件。在此根底上将这种时效性开展成为即时性,逐步构成连续动态性。“全天候的滚动新闻是网络媒体独有的新闻方式,在网络上,新闻文本的时间曾经细化到了几分几秒”,而新闻后面常常会有“我要发言”等为受众提供新闻评论的空间,只需受众有表达的意愿,即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纵情发表意见和观念。同时,网民写作的新闻评论越来越跳出传统的新闻评论写作形式,观念愈发自在和多样化。论点、论据、论证等都不再是必需的要素,一句话、一组词、以至是一个表情,只需能够表达此刻的观念或心情,都能够写作、发表并构成网民的新闻评论,省去措辞的琢磨和推敲以及论点的推理论证过程,俭省大量时间。评论完成后,只需点击相应按钮,便即刻上传和发布,过程简单、对专业技术请求不高。这些微观的快捷操作最终构成了网络新闻评论连续动态的效果。
  其次,网络新闻评论具有多元化特性。网络新闻评论的多元性主要表现在写作主体多元化、文本方式多元化、选题多元化、发表渠道多元化、编辑组织方式多元化等几个方面。写作主体多元化,传统新闻评论的写作主体以本媒体的记者、编辑为主,分离少量的特约评论员评论和专家评论,而网络新闻评论不只包括记者、编辑、特约评论员以及专家评论,还包括数量庞大的网民评论。数以万计的网民有着不同的来源,共同的人生阅历及各异的学历、年龄、社会位置等利于构成独立的新闻人格、新闻认识、新闻情感和新闻角色,构成多元的新闻评论写作主体;文本方式多元化,传统的新闻评论依据本身的媒体特征和局限分别以文字、声音、图像为主要文本方式,网络新闻评论依据本身的技术优势能够综合运用这些载体停止整合传播。同时,网络新闻评论还打破了传统新闻评论的文本规范和标准,网友以至能够应用单纯的表情、符号、声音等发表评论,文本方式高度自在;选题多元化,新闻评论就是新闻评论所要描绘的事物、现象或是要评述的问题,它规则着评论的对象与范围,也是写作过程中的首要环节②。由于版面和时段的限制,传统新闻评论选题多数集中于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严重事情和热点问题,大多选题严肃、评论严谨。网络新闻评论从基本上打破容量的限制,为评论选题的多元化提供保证,用户完整能够依据本人的关注点和兴味点而对不同的事情、问题发表评论,使评论选题更丰厚、视野更宽广;发布渠道多元化,网络新闻评论的发表渠道主要有网络新闻评论专栏评论、网络论坛评论、网民即时评论三种。网络新闻评论专栏主要发表媒体本身以及网民的评论性文章,独立成篇、新闻评论要素较齐全,根本持续了传统新闻评论的方式和特性。网络论坛评论主要是指网民依据各自兴味自发构成的就某个或某类话题表达意见并互相交流反应。网民即时评论通常是指网民在阅读相关新闻之后疾速跟帖作出的评论;编辑组织方式多元化,相关于传统的新闻评论编辑组织方式,网络新闻评论的编辑组织方式呈现了创新,如应用网络的超大容量功用,停止评论汇编,就某热点讨论制造专题,为网友制造评论文集,树立评论数据库。 第三,网络新闻评论具有交互性的特性。所谓交互性,是指“后来的信息在次第上与前面的信息的互相关联水平,特别是后来的信息对早先信息关系叙说的水平”④。网络是双向交流的媒介,受众能在阅读评论的同时参与评论,任何人都是网络空间信息的一个结点,既承受漫山遍野而来的网络信息,又对这些信息停止处置加工同时发布新的信息,既是信息的承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而这些操作关于可以运用网络的用户来说简直没有任何技术壁垒。当下简直一切网站的新闻页面都附有“评论”选项,读者能够随时发表评论。在这样一个网络信息的集散地上,读者能够为所欲为地停止信息的传播和反应,互相交流和互动。技术的便利为网民的互动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和刚强的后台,而网络的匿名性则为网民的各抒己见提供了可能。网民在网络空间均呈匿名状态,理想生活相对应的身份和义务在网络世界均隐退,网民发表意见和行动能够躲避“祸从口出”的风险,不用为说过的话担任任、不受社会标准的约束、关于当下具有倾吐欲的人而言具有无法抵御的吸收力,网民能够完整依据个人兴味参与不同的讨论群,出入自在、交流对等,全然没有后顾之忧,吸收和激起了网民的参与热情,网民的参与又进一步推进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在这个根底上,我们能够讲网络新闻评论看成是“互动式评论”。传统新闻评论固然也在不遗余力地展开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例如报纸有读者来信,播送和电视有听众电话以至约请受众进演播厅,但事实是,任何传统媒体在交互性上都无法和网络媒体媲美,网络媒体互动的广度和深度是传统媒体的读者来信和电话参与不能望其项背的。
  第四,网络新闻评论的群众化和个性化特征也是其吸收受众的重要魅力。首先是话语权向群众的回归。传统媒体魄局之下,发表行动的权益属于社会稀缺资源。固然播送、报纸、电视都努力于开展与受众之间的良好互动,但是由于版面和时间的限制,公众意见常常无法得到自在流利地表达。而网络技术提供的可能性,使任何能够接触网络终端设备的组织和个人能够在网络空间里占有一席之地,并能够依据个人意愿对等而自在地表达本人的观念和见地,不受版面、时间的限制。话语权的回归使网络新闻评论真正完成了“观念的自在市场”,真正成为有着广阔受众参与的交互式评论。其次,社会经济、政治的开展使得网民有可能运用网络技术为公众提供的话语权。经济的开展使网络终端关于寻常百姓而言不再高不可攀,网民简直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新闻事实,发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相关行动。这种互动式的评论,改动了传统媒体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形式,技术的打破和竞争的请求逐步构成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形式。普遍参与的受众从本身环境动身,选择与本人实践生活相关或是遭到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表意见,使网络新闻评论从本源上具有平民化和鲜明的个人化印记,详细表现为个人化的选题、个人化的视角、个人化的判别和个人化的言语。群众化和个人化不只是网络新闻评论的重要特性,也反映了当下关注个体、关注民生的时期肉体。
  第五,网络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批判性。批判是网络新闻评论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前提是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框架内,对某种思想、观念或者行文停止合逻辑的剖析,其剖析的结果是对该思想、观念或者行为的否认。⑤话语权由过去的被媒体精英或学问精英垄断的格局转变为人人都能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去中心场面,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使人们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发表个人意见,这些都决议了网络新闻评论的批判性。随同着网络新闻评论的产生和开展,这种批判肉体更是被网民发挥到极致。庞大数量的参与主体,来自不同的社会阶级和利益团体,代表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立场,他们简直是在同一时辰对某个新闻事情或事态予以关注并停止考虑和发表评论。他们从本人的角度动身,依据本人的学问积聚和人生阅历去关注和剖析新闻事情,构成观念和见地。在网络这个“自在的意见市场”上,各种声音百花怒放、百花齐放,互相之间对等民主,这些都使网络新闻评论具有激烈的批判性。综上所述,网络新闻评论具有连续动态性、交互性、多元性、群众化和个性化、批判性等优势特性,这使网络新闻评论相较于传统新闻评论而言对受众更有吸收力,固然这些特性的存在不能掩盖网络新闻媒体权威性缺乏等缺陷,但是网络新闻媒体能够扬长避短,依据本身优势,为网络新闻评论拓展更宽广的生存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5-4 10:04 , Processed in 0.0426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