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0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传播学] 论“中国新闻奖会议新闻的创新思维

[复制链接]

5154

主题

515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19:5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 本文通过时历届“新闻奖”获奖会议新闻中的创新思维进行探讨,包括宏观思维、换位思雏、反向思维、动态思维、发散思维,寻求做好会议新闻报道的。
  关键词 会议新闻 中国新闻奖 创新思维
  
  会议报道是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报道内容。由于缺乏新闻意识。许多媒体上的会议报道连篇累牍,格式千篇一律,许多没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充斥了版面和节目时间,引不起受众的兴趣。
  采写会议新闻看似简单,其实要把会议新闻写好、写活、写得精彩也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搞好会议报道,转变思维方式很重要,不拘一格是关键。这就要求采编人员要有创新思维,不仅要针对会议新闻的特殊性选准会议信息,报道好会议新闻,还要运用其立体、多向、动态的新闻思维来搞好会议报道。
  “中国新闻奖”中的精品新闻新闻价值颇高,并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历年获奖会议新闻精品的创新思维更是为做好会议报道提供了借鉴。纵观“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会议新闻佳作,我们可归纳出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思维。
  
  一、一览众山小:宏观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采写会议新闻时,记者容易就会议报道会议,不能甄别新闻信息真正的含量有多大,其问题就出在居于一隅的微观思维束缚了自己的头脑,登高望远的宏观思维则能让记者对“众山”之相一览无余。这里的宏观思维是指记者站在一个制高点上鸟瞰林林总总的大干世界,从总览全局中,去考察报道对象及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在全局的地位和作用中去判断事物的分量及其新闻价值。“中国新闻奖”获奖会议报道,便适应了社会的整体化趋势,能从传统的一会’义一新闻的微观圈子中跳出来,变单一的、微观的思维方式为宏观思维方式,高屋建瓴,总览全局,挖掘事实,综合分析,力求在广阔的背景和时空大跨度中,在宏观和微观的联系中,详尽地报道与会议新闻事实有关的方方面面,以突出和深化报道主题,增强报道的力度和广度。
  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类三等奖的《奥运“鸟巢”用钢全部“中国造”》一稿,便是记者高屋建瓴、总览全局后采写出的具有宏观思维的会议新闻精品之作。这篇消息所报道的是奥运“鸟巢”用钢全部实现中国制造,攻克技术难关的事实,而整个报道的起点始于一次钢材供需会。2005年奥运工程钢材需求与钢铁见面会上,'对于“鸟巢”工程所用的我国从未生产过的产品一 110毫米厚Q460宽厚扳,邯钢集团主动承担了任务。由于这种产品的规格、强度特殊,生产难度很大,记者在会议上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重大信息,在会后立即进行了全程密切关注,直至研发成功。这里,记者并没有简单的“就会报会”,而是下了功夫去做深主题,深思熟虑,牢牢抓住“奥运鸟巢用钢全部中国造”这一独特新颖的内容,运用高起点、全方位、掘进式的思考方式,结合各方面的背景材料,深入剖析这一新闻事实的内涵,抓住了这个具有世界性工程的标志性意义的鸟巢用钢问题来展示钢铁对国民的贡献这一宏大主题。记者运用宏观性思维,站在全国的制高点,见微知著地揭示出了我国钢铁工业所取得的进步,增强了新闻的价值。
  
  二、为受众服务:换位思维
  
  在人们工作、生活快节奏的今天,受众不会把大量时间花在接收信息,并细细琢磨字里行间的含义上,而更喜欢透明地、立竿见影地获取直接信息。“中国新闻奖“中的优秀会议报道便是换位思维的产物。记者们设身处地考虑受众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并以此为切入点捕捉报道线索和报道题材,并特别着力表现受众最关心的事实。他们根据受众要求抛弃了一些长篇大论的报道形式,尽可能选择短泄议。官话、套话、大话、空话、恭维话,对于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会场风景,记者并未习以为常。当这种会场恶习从一个高层论坛上典型化地体现出来时,记者站在受众的角度上用自己的纸笔说出了受众的感受,从而改弦更张了原报道目标和方向,使计划中的正面会议新闻报道,变成了舆论监督,进而引发读者的共鸣与痛击。作品从贴近受众方面做文章。站在“为受众服务”的角度抓取了这一新闻亮点,敏锐地对这一现象做了及时报道,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好评,的确是一篇极其抢眼的批评报道。
  
  三、反弹琵琶:反向思维
  
  如何使会议报道改变程式化的态势,摆脱千篇一律的形式,使之成为一篇篇具有活力、能引起受众共同关注的作品?新闻报道中的迂回的反向思维可以看成是一种追求新颖独特的创新思维形式。采用这种思维方式,记者不用从正面报道会议内容,而是采取迂回包抄的办法,跳出会议消息的框框,就会议背后最具新闻价值的事实或者某个新闻闪光点,进行报道。
  例如荣获第5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的《昔日伐木建功。今朝栽树“还债”》,这篇会议新闻的作者摒弃常用手法,另辟蹊径,抓住会议表彰的中心人物马永顺在职伐木,离体栽树的反差进行报道,出奇制胜,写出了一篇为人称道的新闻佳作。虽是会议题材,新闻却摒弃了会议消息的写法;虽是学习动员大会,新闻却没泛泛而谈讲空话,唱高调,而是抓住马永顺这个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着墨写了“伐木”和“栽树”的反差来表现真正的时代精神。记者活用对比,以独特的视角、精巧的选材和深沉的情感震撼读者心灵,做足了会议背后的文章,使得马永顺精神在市充”这一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记者运用联系、开放和发展的思维,把会议中领导的一句批评语展开来,通过深入采访,获取深层次、背后的问题,挖掘出了“数字腐败”这个根源所在。正是这个会议表象后的本质问题,使得报道对推动统计制度的改革和今后防止“数字腐败”,起到了重要的舆论作用。记者摒弃落后、僵化的传统思维模式。运用动态思维创出了一篇鲜活的精品佳作。
  五、醉翁之意不在酒: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思维的发散性,即要求以一个新闻事实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对方向的确立要尽可能穷尽)、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各个方面寻找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发散思维在会议报道中的运用有两层意义:
  首先,针对一般会议报道,就会议显示出来的信息,记者进行发散多维思考,然后选择出一个或多个具有报道价值的侧面和角度进行报道。它不要求会议报道的系统、全面,而只追求一个“最”字,通过发散思维、多维思维,寻找到最具有新闻价值、读者最感兴趣的信息加以报道。原载《光明日报》2007年5月20日的《人大校长纪宝成提出MBA不能言必称哈佛,东西方管理思想交汇与融合是方向》一稿是第18届“新闻奖”消息类二等奖作品。这篇稿件便是运用发散思维,报道出了会议中一条最具新闻价值且受读者关注的信息——人大校长纪宝成提出的一个观点。这篇会议新闻的精彩之处在于没有按照传统的会议程序来进行采写,花大笔墨去描写会议的整个过程,而是抓住了纪宝成发言中的一个独到而精当的观点这一角度进行报道,运用其发散、多维思维,向读者展示了"MBA教育不能言必称哈佛,东西方管理思想交汇是方向”这个观点,帮助人们冷静思考中国MBA教育的出路,促使MBA教育走入健康的轨道。
  其次,记者事前根据所掌握的会议信息,运用发散思维,就若干报道侧面对可能形成新闻的环节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提前行动,做好报道的准备。会议新闻属于动态消息,有很强的时效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没有认真思考的情况下就把重大事件匆匆忙忙地报道出来。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也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新闻精品,如果没有事先的周密计划和准备,是很难成功的。那些获得过“中国新闻奖”的优秀记者在很短时问内抢发一条精良的会议新闻往往功夫是下在会议前。为了写出精品,获奖会议报道通常很重视创新策划,从采访到写作,每个步骤都精益求精,这样写出的会议新闻才有利于新闻报道的前瞻性和满足受众提前认知的需要。
  从“中国新闻奖”那些优秀的作品中。我们得知,做好会议报道首先就是要做到事前吃透会议精神,对于要报道的会议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事前策划好该宣传什么,抓什么问题,通过对会前搜索到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注重挖掘会议的现实意义,增加信息量,才能把新闻“做大”,将会议新闻“做深”。载于《湖南日报》2001年12月26日的《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一稿, 能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中获消息一等奖作品, 就是缘于它是一篇精心准备、精心策划的好新闻。当《湖南日报》的新闻部记者从湖南省水利工作会议上获悉。洞庭湖经过三年的综合治理,蓄水面积扩大554平方公里的信息后,总编万茂华、副总编王利亚与两名记者立即组成采访组,深入到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进行深入采访。为了采写出新闻精品,他们带着“洞庭湖蓄水面积扩大后是什么样子?它是如何变化的?湖区人民有什么反映”等问题,前后3次下洞庭,跑了湖区10多个县市。为了探寻“扩大”后的情景,他们还到退田还湖的垸子去实地考察,清晨和傍晚去观察鸟类的活动。为了了解30万移民的生活情景,还跑了7个移民新镇,召开座谈会,到农家访问,记录下移民的生活情况。在深人基层实地采访的基础上。记者还多次上门向有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请教,并查阅有关资料和背景材料。正是因为他们这样的精心准备、精心策划,以及对其中一些可能成为新闻的环节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才有了这篇会议新闻精品。
  综上所述,会议新闻报道是我国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要使其在海量的新闻资源中能够占居一席之地,让受众喜闻乐见,便要将会议报道写出一定的价值,写出一番新意。会议报道要出彩,要创新,创新思维是最为关键。随着会议新闻报道在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进会议报道的新闻意识也迫在眉睫。记者不仅要掌握好会议新闻报道的一般新闻,还要树立新鲜准确的会议新闻观。当然,改进会议报道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长期关注、与时俱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5-3 22:29 , Processed in 0.3537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