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1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传播学] 浅谈网络时代广播传媒的发展

[复制链接]

5154

主题

515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13:4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在多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之下,我国广播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环境呢?传统的广播媒介又该如何生存发展或者说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谋求自身的发展呢?基于此,我们迫切需要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探讨广播发展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
    关键词:网络广播发展
作者简介:滑冰(1979.6--),男,山西运城人,大学本科,太原人民广播电视总台生活广播主持人助理编辑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计算机多媒体及通信技术的空前发展引领我们走进了一个网络多媒体时代。作为网络多媒体的特征,数字技术和双向技术把文字、符号、声音、图像等全部统合在一起,实现了复合而多样的媒体利用,多媒体信息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典型传播方式。随着卫星直播、互联网、手机电视等新形态媒体的方兴未艾,包括广播在内的电子传播媒体已由现代化传媒迅速地变为传统的传媒。加上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进步,受众文化需求的个性释放,这些都使广播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播这一古老的传媒,在多种媒体的冲击之下,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更激烈的竞争是不容置疑的,但同时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多媒体时代是一个新老媒介相互竞争、影响力各有消长的时代,竞合传播将成为主流声音。广播担心会被哪种媒介所取代无疑己成多余,更多的思考也许应该集中于“在媒介种类日益增多的现实情况下,个体媒介如何调整与重新定位”这一问题。
    一、开发利用网络,建立网上广播,开拓广播发展新空间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兴起的互联网因其信息传递方面的优势,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促使传统的媒体格局发生变化。传统媒体的地位受到威胁,广播的受众分流导致视听率的继续下降,广播已经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弱势媒体。
    然而,人类传播的历史表明,每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意味着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的增加,但并不意味着另外一种或几种传播方式的必然消失。同时,新的媒介会对旧的媒介产生极大的影响,促使旧媒体更新、丰富、充实自己的传播方式,开辟新的生存发展空间。
    因此,对传统的媒介来说,互联网络的崛起不仅仅是一种威胁,同时也给它们的发展以巨大的机会,传统媒体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使互联网为我所用。作为大众传播主流媒体的广播,在多媒体时代实际上面临着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那就是把网络技术引入进来与广播融合,建立网上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联姻的产物,网上广播预示着未来广播发展的方向。
    (一)广播与网络融合的传播优势与网络融合之后的广播由于在信息的传受方式和关系上具有异步性、“窄播”化和双向互动性等特点,使得它具有传统广播媒体难以企及的传播优势。这种传播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变线性传播为非线性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传播稍纵即逝的弱点传统广播的节目是按时间顺序播放,听众收听广播是处于被动状态,电台播什么就听什么,没有选择的自由,并且节目稍纵即逝。而广播与网络融合后,由于数字化的应用,节目可以存储于网站,应需要随时调用重播,甚至还可以复制。这样也就提高了广播媒体所传播信息的使用价值,延长了这些信息的“生命”。
    2与网络融合后的广播,受众可以按需索取自由选择,并且图文并茂,弥补了广播节目仅有声音而无图像和文字的缺憾广播媒体与网络结合后,受众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在任一时间选择任何电台任何时间播出的节目。除现场直播外,每个人都可以安排自己的节目表。爱听音乐节目的人不必再耐着性子等待,想听财经消息的人也只需一次选择,传统广播媒体针对异质大众的去个性化传播在网络传播中被个性化传播方式所代替。广播上网后,听众不但可以在网上听节目,还可以看以文字和图像形式提供的节目材料及主持人介绍;通过超链接手段获取背景资料;与其他网友达成在网上的意见交流,从而真正实现声音、图像、文字三合一的多媒体传播效果。
    3广播与网络融合,使受众的参与更直接更多样传播学的观点认为,受众与媒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互动关系,媒体在向受众传播信息时,受众会以参与的主动意识介入到传播过程中去。广播与因特网融合后,由于因特网的双向互联性,网上没有绝对的中心控制,原来的双向交流拓展为多向交流,因而网上广播受众的反馈参与而大大扩大。网上广播的可观性、随意性、广泛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网民参与的积极性。任何受众,不论其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种族和性别如何,都可以参与其中。网民可以通过聊天室、论坛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跟喜爱的节目主持人交流沟通,也可以给电台的节目出谋划策。
    4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大大地扩展了广播节目的覆盖面,扩大收听范围和听众群传统广播的传输手段受到地域的限制,收听范围有限。特别是音质较好的调频广播发射范围很小,短波虽发射范围大,但信号不稳定,收听效果差。网络技术的应用则可突破这种地域的限制。从理论上说,通过网络任何一个地方台的广播节目都可以流向世界各个角落,受众也能通过从网上收听到外地广播,获得那些通过传统媒介难以获得的信息。有美国学者指出:随着办公网络化的发展,办公室人员将成为网络广播一个大的听众群。人们留在办公室的时间会愈来愈长,而且面对电脑的机会也将愈来愈多,而广播网站更多侧重听的特点更适合办公场所里的人们。
    5广播与网络融合解决了传统广播缺乏空间的难题无线电频率资源是有限的,以现在最流行的超短波(FM)频段来说,国家规定用于无线电广播的是87一108兆赫。在相同的覆盖范围内,广播频道使用的频率要有一定间隔,才能避免造成相互间的干扰。相比之下,网上广播不但在网络资源上可以说是无限的,而且在它覆盖的空间上也可以说是无限的。开办网上广播,既可以突破无线电资源有限这个传统广播发展的瓶颈,也可以进一步扩大广播的空间。曾有人统计,西方国家地区能够在网上听到1550多个电台的节目,远远多余同一地区能够收听到的空中广播节目数目。
    二、加快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技术更新应用,实现广播结构的系统变革
(一)系统的数字化变革是世界广播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技的进步使模拟声音的传统市场正在受到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广泛冲击。除了电视的迅速普及,通信特别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崛起,培养了广播的新的竞争对手。广播如果在数字新业务方面缺少手段,那么传统的受众就会逐步被其它新媒体夺走。在这方面如果我们没有战略上的考虑,将会失去广播发展的大好机会。另外,由于电子通信业的不断发展,广播的原有电子环境已变得越来越差,传统中短广播的收听效果已经远不比以前,在物理上不加以改进则不能满足要求,广播已不得不数字化。
    (二)、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和多种方式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开拓广播新领域
    1与数字电视同缆的有线覆盖网是广播最有可为的新领域
从技术上来说,无线覆盖网能做到的,有线覆盖网都能够更好、更容易、在有些情况下更节省地做到。在建立了有线覆盖网的地方,无线覆盖网难以与之竞争,只在需要为行动中的受众服务的场所,无线覆盖网才是无可替代。有线电视的带宽资源非常丰富,在数字电视系统中传输几十套甚至上百套广播节目,所需资源只相当于传输原来一套模拟电视。因此,在数字电视系统中搭载广播节目,利用电视机来听广播,把我国最普及的电视机作为广播的接收终端,不失为当前加快我国数字广播发展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也是改善我国城市家庭收听广播条件的有效办法。
    2从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开始,以移动接收为切入点,加紧地面数字音频广播推广
数字声音广播的优势主要在于可以为移动、固定、便携式接收机传送高质量的声音节目和数据业务,我国对地面数字音频广播(DAB)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试验。在广东建立了先导网,并利用地面数字音频广播网进行了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的试验,在京、津、廊坊建立了试验网。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己有生产整套发端系统、数字音频和移动数字多媒体接收机的能力。
    总而言之,进入网络多媒体时代,我国广播必须抓紧数字化带来的机遇进行广播结构的系统变革,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广播的发展要充分利用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发挥各种技术的优势,以达到互补协调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制定明确的技术标准、解决频率规划、接收工具落后等问题。
    三、媒体或媒体与产业之间的多元联手互动

在多媒体时代,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多元化、立体化发展以及社会成员对传媒需求的个性化、专业化的特征,传统媒介的发展受到了强烈的挑战,多种传媒工具、多种媒介形态的联合与融合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广播要真正的做强做大,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在整合自身资源基础之上,对外采取多元的联手互动,实现优势互补。
    我们有理由期待,在席卷世界的全球性信息化大潮中拉开帷幕的多媒体时代,同时也将翻开广播的新时代之页。
    参考文献:
(1)和金生,企业战略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3
(2)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黄卫伟,孙建敏,王凤彬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周鸿铎、王文杰、陈鹏,传媒集团运营机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5-17 16:01 , Processed in 0.34412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